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惜福

9/2/2015

0 Comments

 
     弘一大師在孩提時,他的父親請人寫了一副清朝劉文定公的對聯,高高地掛在柱子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教誡要愛惜糧食和衣服,這不是在財物上慳吝,而是因為一個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鋪張浪費。
     大師的哥哥時常教他念,這一句念熟了,以後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飲食,大師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而且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應當時時小心,不可以損壞或者污染。
      修行人更應在有福報時應當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報捨給他人用。修行人也應隨順現代人的作風,而應隨學儉樸惜福的古風。

Picture
0 Comments

佛教為甚麼堅持無我論

9/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教為甚麼堅持無我論

      首先要搞清楚佛教為甚麼堅持無我論,然後明白無我論的分類和實質,以及無我論在佛教教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搞清楚佛教為甚麼堅持無我論,首先要了解佛教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甚麼。佛教要解決的最終問題,是解決一切眾生在精神上遭受的種種痛苦的問題。
      雖然苦海無邊,精神上遭受的痛苦無窮無盡,痛苦的性質和種類也各不相同,但從其根源上分析只有一條:那就是一切眾生均有的我執無明。
      也許有人會說精神的痛苦和我執有甚麼關係?試想:無我執的佛陀捨身飼虎、割肉餵鷹而不覺痛苦,我執凡眾別說割自己的肉,拔自己的一根頭髮都覺得痛,這又是為甚麼呢?又如有些人為甚麼連自己一點小小的利益受到損失也會在思想上忿忿不平,而和自己無關的人遭到殺身之禍卻無動於衷呢?


      假若遭殺身之禍的是自己的親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思想上會不會感到痛苦呢?遭殺身之禍的同樣都是人,但一個是“他人”,一個是“親人”,因此對一個人無動於衷,卻對另一個人感到痛苦。對一部分當作“親人”、“自己人”的人百般照顧,保護他們的利益,對另一部分視為“他人”、“仇人”的人進行損害,使他們遭受不幸而自己感到快活。這是為甚麼麼呢?這種親仇、我他分別的客觀根據又在哪裡呢?為了某種利益,親人變為仇人、仇人變為親人的事情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司空見慣。親、仇有一定嗎?
      其實,世上無親與仇的固定界限,需要時,仇人變親人;不需要時,親人也變成仇人,完全是需要不需要的利益關係。那麼,這種為親為仇的利益獲得者又是誰呢?這都是我們學佛的人所要考慮的問題。總之,大至人類和一切眾生,小至個人,一切痛苦煩惱、一切矛盾和利益之爭、一切災難性的後果,追根究底,其總根源不外乎煩惱無明。
      因此,解決自己和眾生的精神痛苦,必須從根源上治理解決。佛陀為了拯救受苦的眾生,開了很多“藥方”,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藥方”就是根治煩惱無明的“藥方”,這“藥方”就是無我論。要瞭解無我論,

      首先要瞭解甚麼是“我”,甚麼是“有我”。“我”:一是“主宰”的我、“主體”的我;二是一切事物的“本具獨立自性”的我。
      “諸法無我”論是佛教針對外道“諸法有我”的觀點提出的,是佛教的判教“四法印”之一。“法印”就是“原則”之義。四法印是: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條是區別佛教和外道的基本原則,因此,佛教不承認“諸法有我”的觀點。那麼外道為甚麼堅持有我論呢?

      雖然在印度歷史上外道名目繁多,千奇百怪,各持己見,但在世界觀的分類上只有斷和常兩類。
      所謂“斷見”,就是只相信五官現量識認識對象的存在,只承認現實世界、現世生命的存在,不承認現實世界和現世生命的前因後果,即不承認過去和未來,認為人的思想感覺功能是肉身的功能,人死神滅,無前世也無後世。這是典型的順世外道的觀點。
      所謂“常見”,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常)不可分割(一)遍及萬物的自性,不受時空和條件限制的(自在)主體我——這就是所謂的“常一、自在”的我。他們認為一切事物如果沒有常一自在的實有自性,就無法存在。認為一切事物內部有自我自性,外部有主宰事物的物主自性。

      在佛經苦諦四法中,“空”和“無我”就是破這內外兩種我執的。這種“常一、自在的我”是一種理論上虛構的我,但在人們樸素的思想意識中還有自我的觀念,這種觀念人和動物共有,不是受宗教和哲學理論的影響產生的。
      這種樸素的自我觀念,是自我意識和個體意識的表現,這種自我意識作為生存意識,作為個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主體意識,佛教並不否認,而且在世俗諦上是予以承認的。
      正如當代一名藏傳佛教大善知識說的那樣“外界的人不瞭解佛教,籠統地說佛教是無我論,其實,佛教各部思想界沒有一個不承認世俗諦我的,只是破除勝義諦的我。”
      在二諦論中說過,對世俗諦範圍的一切事物原封不動地保留,那麼為甚麼要破除世俗的假我呢?如果把自我意識看得神聖,看成實體性的自性的存在,那就變成不符合實際的我執和實執了,佛教要破除的正是這種我執和實執。
      佛教從毗婆沙到中觀,無一例外地承認世俗義我,因為如果否定這種僅僅作為生存主體和做事主體的我,整個世間法和佛法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如果沒有“我”這個社會中的個體,怎會有集體和社會?如果沒有這一個一個的我,誰在輪回受苦?誰在追求解脫?不分二諦義,凡“我”都破的作法無異於炸掉地球求生存的作法。
      有很多不懂哲學的人,把“空”和“唯識”、“無我”這類哲學概念和世俗概念混為一談,是使佛教變得庸俗不堪的一個主要原因。既然佛教不是籠統地破“我”,而是破其該破,留其該留,那麼破的是哪些我,留的又是哪些我呢?下面就佛教四部的情況略作介紹。


Read More
0 Comments

天祝的名人——大悲導師多識活佛

9/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大悲導師多識活佛,西北民族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名冠海內外的一代大學者,五明大善知識,拉卜楞寺金席法台貢唐倉大師稱贊為“稀有難得”。其30萬字佛法論著《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上考諸佛之修證,下徹萬法之淵底,為無數的漢地法子點燃智慧之燈,每天人們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湧向生死大海中唯一的依怙——至尊多識活佛!

      大悲導師1936年誕生於天祝藏族自治縣一個寂靜山村,諸多吉祥的瑞兆伴隨導師來到人間,導師的母親曾夢見一條巨龍落進自家庭院裡,祖母夢見一位山神向她贈送一副金馬鞍,又夢見滿天是梵文字……,出生時,導師手中與生俱來握有一牟尼珍寶。上師5歲時,即被第十世班禪大師的大經師歐曲活佛親自認定為第五世朵什·喜饒達吉嘉措活佛的轉世靈童,9歲坐座,正式登上了朵什寺寺主的法座,從此,大悲導師走向了為利眾生而聞、思、修證與講、辯、著等莊嚴佛事生涯,如佛那樣具足一切功德成為人天福田。

      我師即佛即本尊,大悲導師於過去世曾以十一面觀音為主要本尊而圓滿成就,因悲心熾盛,數數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依然示現從入胎到聞思修證直至最後度眾,如過去一切諸佛的歷程一樣,啓迪後學弟子,欲求解脫,當如是修如是行。

      於今世示現中,大悲導師5歲時得到南衝寺歐曲活佛的長壽佛灌頂,依天堂寺嘉義活佛修習《薩迦十三金法》、《香巴金法》、《金剛蔓》、《彌扎百法》、《格魯五大本尊(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大輪金剛)生圓二次第修持儀軌》、《格魯大手印》、《五空行法》、《覺》等絕密心法和隨許傳承(該上師為藏傳佛教最偉大的佛學家拉科仁波且和智華仁波且的弟子,幾乎匯聚一切顯密法流傳承,十三世達賴喇嘛曾賜予班智達稱號);

依大格西華銳洛者修習《因明集辯》(該師是卻藏活佛的經師);
依十三世東科呼圖克圖修習《因明》、《語法》、《修辭》;
依歷算學家阿旺洛賽修習《白算》和《黑算》(占卜預測);
依桑科欠美大師修習《大威德十三尊生圓次第》、《密宗總論》(該師為十四世達賴喇嘛和十世班禪大師的上師);
依拉卜楞寺大格西丹增嘉措大師修習深廣般若、大小五明;
依顯密大格西拉毛次成修習《密集四疏》;

      大悲導師得大小灌頂近500種,5歲時得歐曲活佛的長壽佛灌頂,14歲得十世班禪大師的時輪灌頂,後得密宗大師拉德仁波且長達數月的《密集金剛》等系列灌頂,第六世貢唐大師將近一月的《千萬勝樂》系列大灌頂…

      導師從如是諸善知識的跟前,聽受所有灌頂、經教,教授秘訣、指授教法,於是自他宗派的密法情況徹底領會於心中,而且善巧精通,實修實證,成為廣泛通達十明的智者!對於佛的教法作聞、思、修三種清淨事業,所作的一切都不是追求名利恭敬等,唯一是為了使佛教不衰為獲得宏昌,並成為長久住世之因素!

文殊之智
於三摩地中任運流出一部部光明法藏----------

      大悲導師從幼年即入佛門,並顯示出超常的智慧和非凡的記憶力,每天都能將當天上師所講授的經文全部背熟,常常能以高深的學識和無敵的辯才,將辯論會上的對方挫敗,善巧美名的勝利鼓聲遍播於諸方,有情眾生都情不自禁地對導師信仰崇敬!導師對於所有顯密經教,由聞思入門,善為解決疑團,並以所聞之義,而作精修,由此,許多殊勝的證量,都生起心中,加之本尊在甚深三摩地中數數現身放光加持而消除了對清淨正見以及二種顯密次第中所有難義的疑網,獲得徹底的證悟!

      因此,16歲時被諸大德推上天堂寺時輪經堂法台的寶座,開講內外密時輪大法;弘法實修之余,導師於無分別現觀直覺智中,不加思維任運流出一部部光明法藏《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大威德之光》、《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藏密氣功典籍選編》、《雲使淺釋》、《藏語語法論集》、《詩學芻論》、《多識論文集》、《多識詩文集》,大悲導師以其文殊之智滌除了對佛法的無知和邪知的垢穢,對傳統藏語語法和修辭作了清理和匡正,為現代及未來的眾生作出了如冶煉純金般的千古聖業!

文殊心間祥紋常戲現,講說正法無畏獅子吼
我師深廣智慧妙瓶中,溢出如意嘉言妙義流
降入有緣智根法器中,晝夜常獲喜樂受無窮
師說法句雖僅一支分,輪他百遍說者尤為精
此非怖畏金剛更有誰?!

神通自在
隨緣顯現不露痕跡-----------------

      大悲導師心中生起無量殊勝的內在功德和神通情況,絕非我等弟子以凡情所能思忖到的,更何況導師效法至尊宗喀巴祖師的傳行,不僅隱秘自己不共的現證諸功德,而且對諸弟子也作極密的保密指示,因此,不能廣泛地筆之於書。但為了眾生對導師增加敬信起見,謹將弟子記憶所及書寫下來,伏乞導師恩准。

      蘭州500多名弟子不會忘記:94年7月貢唐大師為50多萬漢藏信眾灌時輪大頂時,其修持儀軌則由具德導師為漢地法子傳授,傳法期間,空中長久地出現彩虹,直到法會結束而頓然消失。
96年5月大悲導師傳授蘭仁巴傳承的菩提道心傳錄,大地連發三次震動。
98年7月大悲導師在天堂寺供齋時,天空中出現兩個太陽,為石家莊弟子崔等50多人所目睹。
98年8月上師在朝聖亥母洞時,天降花雨,持續近1分鐘,為北京弟子陳遠明等20多人所目睹。被魔附身神經錯亂之人,一見導師聖容,頓然恢復常態,此類事例,舉不勝舉。

      導師在一次坐夏時,夢見千手觀音將兩冊經卷放入其懷中,並給予事業指示和成就授記。又一次上師閉關專修妙音佛母法時,夢見一輪明月頂天立地,月中現出自己的身影。又一次閉關專修五空行母覺法時,夢見空行母獻七世婆羅門肉宴。又一次於夢幻三摩地中靈體飛升到一金碧輝煌的大殿中,親見宗喀巴祖師,並給予許多珍寶般絕密開示,臨別時,宗大師特指派閻羅法王為其護法,速速圓滿一切弘法事務!一次夢中手持寶鏡,飛行在天空,手中寶鏡之光照亮黑暗的大地。
如是許多稀有史事中,說不能盡!

      總之,我們的大悲導師,在久遠的時間以前,早已是一位真實獲得無上智慧甘露,達到佛菩薩之彼岸的顯密大師。因至尊文殊的心中光明使其智蓮開放,而具有共與不共的現證功德,成為人天福田!

      在五濁世界中,隨其適應的眾生根基,示現無量身相,如同虛空中一輪明月,明耀於大地的各江河湖海中,任運地顯現月影那樣,應當淨信:我們的大悲導師是所有廣大無邊十方一切諸佛的智慧、悲心,事業能力合而為一的大威德金剛真實化身,這也不是虛構之詞,而是有決定之義存在的:

《二思維續》中說:
末法時代五百年,我將化現教師身,
心中認定為我身,對他生起敬仰心。

《金剛帳續》中說:
本是金剛心,現相教師身。
為利樂眾生,化做平常人。

《經藏》中說:
見益聽我言,到那未來世,
我現法師相,我化教師身。

      為使具足福緣的眾生,能播下敬信的種子,在今世和一切轉生中,受到如是無上導師現身或化身攝受護佑,從而如理依止如法修煉,斷除惡趣門,豁開一切智,達到世與超世兩種成就之頂峰,為此,我等弟子遠離一切名利動機而作此略傳。


悲流無盡
尚有一人未得度 我師終宵有淚痕----------

     大悲導師以住持正法利樂眾生為究竟,然不失以佛地慧眼視不同之緣起示觀不同身相為善巧方便,或現教授身,或示大醫王,如是而做的主要願望,只是想著怎麼能使一切眾生從輪回痛苦的泥淖中蘇息,從而走向解脫的大洲。

      縱使在那文革晦暗的日子里,無故受盡非人般折磨的導師,在獄中時仍然片刻不曾放棄菩提心願;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離得苦。

      這體現在他日日所付諸的偉大菩提行願中:導師以其深明的智慧,數月間便無礙的通達漢語古文學和中醫、藏醫療法,甚至對流傳不多的保護眾生健康和壽命的醫方教授秘訣,導師都成為精通者!因而能為許多被醫院判之為"死刑"的疑難雜症患者起死回生。

      導師大悲心切,怨親平等,有一文革時殘害過他的老農民,無情的因果法則使得他全身壞爛,長滿蛆蟲,惡臭難聞,就連其子女都不願接近,而大悲導師仍以菩提心行菩薩道,親為其洗潔身體施術療疾。

      導師在天祝縣文教局任副局長期間,為使貧苦的藏族孩子有學習現代知識和承接民族文化的機會,積極協調籌辦了多所民族中小學。為培訓師資骨幹,點燃火種,把自己的房間騰出來作教師宿舍,和他們同吃同住。

      長江水災期間,大悲導師常常輕抹眼淚,修法祈禱,除將自己有限的工資全部捐出外,還不顧年邁,親自率領諸多弟子到海拔4000多米高的白嘎達神山勝樂湖,廣做內外祈福災禳佛事。

      九十年代氣功熱興起,熱得反常的人們對有為無常,偏執有常,對諸法性空,偏執實有,對名聞毀譽猶如空谷回聲,卻偏執孜孜追求為應得的成果,對於這樣的如豬狗行為者,不知念死,不知取捨,萬古沈淪而不能自拔,大悲導師每念及此,心極懊喪,悲淚長傾!

      不忍正法衰,不忍眾生苦,一部部指示修煉誤區、直探古聖心海光明法藏從悲心慧海中因此而爆發出來……如是,大師對於一切有情,心中擁有如慈母愛獨子的慈心和悲心,這也是此生中,不經過努力勤修,自然地在心中本來就有的。就了義來說,大悲導師與至尊觀音是同一體性,就共通的一般眾生視野所能見來說,大悲導師對於遍虛空三界一切眾生,特別是漢地應化有情,導師難忍的大悲發心,承願再來,出現於此世間。

世間苦難諸眾生,長伸悲手作救營,
能作事業師荷負,一己承擔師前禮。
視眾如母之慈心,如見獨子生大悲,
雖在濁世之末運,廣行菩薩諸行海,
此非師恩能有誰?卓越行願我啓請!

      大悲導師活在真實中,活在一切時刻,而整個宇宙也在每一個時刻閃耀著他的美麗、力量和存在。

   無論是誰,也無論以甚麼方式和他結緣,或見之或觸之或思之,啓請他,就是啓請全部聖尊,得到全部聖尊的大加持。

0 Comments

藏曆09/01-09/06

9/1/2015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6日、星期日、藏曆木羊年7月23日,日子中、忌:嬰兒初外出འབྱུང་འཕྲོད་ས་མེ།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 ་ཤར། བུ་སྒོར་མི་ཁྲིད།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5日、星期六、藏曆木羊年7月22日,日子中、不宜經商開業、宜做龍族供འབྱུང་འཕྲོད་ས་མེ།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ཤར། ཚོང་མི་གཉེར། ཀླུ་ཐེབས།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4日、星期五、藏曆木羊年7月21日,日子差、不宜​​訪客、宜做龍族供འབྱུང་འཕྲོད་ས་མེ། ཚེས་ཆ་ཞན། བུམ་ སྟོང་ཤར། མགྲོན་མི་བྱ། ཀླུ་ཐེབས།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3日、星期四、藏曆木羊年7月20日,日子佳、不宜策劃會商འབྱུང་འཕྲོད་རླུང་གཉིས། ཚེས་ཆ་ལེགས། བུམ་སྟོང་ཤར ། སྤྱིའི་མདུན་གྲོས་འཛེམ།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2日、星期三、藏曆木羊年7月19日,日子中、忌:超薦法事#邦錦花盛開#འབྱུང་འཕྲོད་ཆུ་གཉིས། ཚེས་ཆ་ འབྲིང་། བུམ་སྟོང་ཤར། ཤིད་སྟོན་མི་བྱ། #སྤང་རྒྱན་མེ་ཏོག་སྒང#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9月1日、星期二、藏曆木羊年7月18日,日子差、不宜​​送葬འབྱུང་འཕྲོད་མེ་གཉིས~མེ་ཆུ། 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 ་ཤར། དུར་ལས་སྤང་། 
0 Comments

多識仁波切:我看了《能海上師傳》,對能海上師非常敬仰

8/29/2015

0 Comments

 
Picture
      格魯法門在漢地弘法的傳承主要是能海上師,我看了《能海上師傳》,對能海上師非常敬仰。


     能海上師主要有兩點是不同尋常的,第一點,親近上師做得非常好!大家知道,在佛教裡,上師是代佛傳法的人,過去有些人不瞭解,說藏傳佛教重視師道,尊重上師,漢傳佛教不尊重上師,沒有這樣的傳承。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後來,我寫了一篇《師道經證》,從佛教的經典:《華嚴經》、《般若經》、《大涅槃經》、《法華經》,很多經典裡關於親近上師、尊師重道的佛語,全部摘錄在一起,大家可以看一看。

      並不是說只有藏傳佛教重視上師,而是整個佛教都是尊重上師的,在《瑜伽師地論》裡特別強調了尊重上師的重要性,親近上師法。沒有上師,就沒有法脈,沒有法脈,你所修的法,就像沒有水的泉一樣,乾涸的河一樣,所以,上師是最主要的。

      我想大家也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等等,這裡面的第一條,就是親近上師法。因為佛圓寂以後,佛法的繼承人,是一代一代的四眾弟子,把佛陀的傳承、法脈繼承下來,我們自己得到法脈必須是通過活著的、有法脈傳承的人,並不是眼睛看到菩薩啊,或者顯靈啊,這一類都是不算數的。僧人的戒與法脈必須是具有人身的傳承者,這個方面,如果大家學過戒的話,都會知道。所以,師道是非常重要的,親近上師是入法之門,你想進佛道,如果沒有上師、老師、法師,那你就入不了這個門。

      所以,第一道門,是親近上師法,在這一點上,能海上師做得非常好,他作為一個原來的高級軍官,出家以後能放下架子,在西藏哲蚌寺,他的上師住在山上,他從山下每天背水來供養上師、照顧上師的生活,這一點我看了以後非常感動。作為一個高級將領,出家以後能如此放下架子,親近上師、侍候上師,願作三寶奴,很了不起!

     願意作三寶奴,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必須要有這種精神。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能海上師對於佛法的誠心程度,對上師的尊重程度。他在漢地的法脈,至今非常旺盛,成都、五台山、浙江三門、北京、上海,以及龍翔寺等等,漢地的法脈,主要都是能海上師傳下來的。這樣旺盛,說明他的願力,他的心意識,是不同凡常的。

      大家知道,與能海上師同時代的,有法尊法師,法尊法師是個知識分子,他在藏地學藏語、學藏傳佛教,後來翻譯了很多書——《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還有《了義不了義》等非常重要的宗喀巴的著作,但是他沒有建寺、傳法,所以,很難找到法尊法師的繼承人是誰,幾乎沒有。他作為一個學者,作了很多翻譯,弘揚佛法,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不像能海上師這樣,把法脈弘傳到漢地,而且法脈這樣旺盛,遍地開花。這與能海上師親近上師,對上師的尊敬,從上師處得到的加持,以及弘揚宗喀巴善教的願力是分不開的。

      第二點,能海上師繼承了格魯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視戒律。僧人、佛教弟子是以戒為本,戒、定、慧,叫三學,定慧的基礎是戒律,所以,出家僧人要受戒,沙彌戒、比丘戒,在家的也要受居士戒,這是入門的戒律。以三寶皈依戒為基礎,受這麼多的戒。

      戒是佛教的基礎,所以,我們佛教有一句話,“戒律在,佛教在;戒律不在,佛教不存在。”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有了學習佛法的人和傳授佛法的人,佛教就存在了,並不是如此。有那麼多佛書,有那麼多信仰的人,難道佛教就不存在嗎?佛陀親自說過,“戒律在,佛教就存在;戒律不在,佛教就不存在。”雖然有那麼多四眾弟子,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弟子,如果不守戒律,那就是一個表面上的佛教弟子,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

      在佛教裡,如果僧人不持戒,就叫做“像僧”,像是指表面上像個僧人,穿的衣服像個僧人,實際上不守僧戒。居士起碼也要持五戒,這是佛教的基礎,戒定慧的基礎是戒。沒有戒律的話,那麼你的禪定智慧是沒有基礎的,正禪正定是產生不了的,因此,戒律是佛門的基礎,也是佛教存在不存在的標誌。

      大家知道,與唐武宗滅法同一時期,當時有一個吐蕃王朗達瑪滅佛,強迫僧人還俗,在現在的大昭寺大開殺戒,把那裡當成屠宰場,把牛羊趕到裡面去殺,並追殺不願意還俗的人,經過這個以後,整個藏傳佛教破壞很大。之後進入後弘期,阿底峽尊者振興佛教,經過三百多年以後,戒律方面又開始鬆馳,法脈不純正,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出現了。在這種情形下,宗喀巴大師在祈願大法會時,給彌勒大佛塗金,併發願重振僧人的戒律。宗喀巴之後六百多年來,到今年大概是宗喀巴大師誕生已六百五十二年,這六百多年來,格魯派的法脈整個傳遍了大地,從喜瑪拉雅山到東海沿,再到蒙古、到俄羅斯,南至四川、雲南,到處都是格魯派的法脈。雖然當時我們藏傳佛教有幾個教派,寧瑪派(舊密,在滅教之前存在的密法傳承,現在叫做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等等很多教派,但是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格魯派,最大的教派是格魯派,國內外都如此,格魯派佔了很大的比重。原因是甚麼呢?格魯派有一個好的僧風,能夠堅守戒律,得到各族信眾的尊重和信仰,這是宗喀巴大師對佛教的貢獻。

     能海上師繼承了格魯派這個優良傳統,非常重視戒律。我看到《能海上師傳》上寫了這麼一件事:能海上師在家時,有夫人和女兒,後來他出家了,到了成都,他就規定,他的夫人和女兒到寺院來時,下午就必須回去,不能留在寺廟裡。後來有一次,他的女兒被一個僧人留下了,說是看主持的面子,這個是能海上師以前的女兒,可以留在寺裡,就讓她住下了。結果第二天能海上師知道了以後,非常生氣,痛斥了那個自作主張的僧人,告訴他絕對不能在寺廟裡晚上留宿女人。就是這麼一個小問題,說明能海上師對戒律重視的程度。

      在漢地,格魯派的法脈大概也有七、八十年了,當初能夠保存並弘傳,這同能海上師的願力,他的戒行的修持,以及親近上師是有關係的,佛教裡很講究這個。龍翔寺是能海上師的法脈,在這裡居住的僧人或居士都是皈依宗喀巴善教的,都是宗喀巴法脈的,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龍翔寺的主殿是宗師殿,在那裡面,僧人們都在念經、誦課。旁邊的護法殿,有格魯派護法,這做得很好。我想這些大概應該認識清楚。



      佛教,當然從個人的信仰上來說,是不分門派的,無論修甚麼都可以。但是做為寺廟,有一個主修方向,主要的法脈是不能混雜的,所以藏地有很多寺院,哪個教派的寺院就住哪個教派的僧人,其他教派的不會到格魯派的寺院裡來住,因為這是主要法脈的傳承地,必須要保持法脈的純正,這一點大家要認清楚。

      當然,在漢地,從個人信仰來說,有修禪宗的,有修淨土宗的,都是佛教,沒有甚麼區別。但從法脈傳承的寺院來說,應該是弘揚宗喀巴的法脈,以此為主,旗幟鮮明。

2009年11月29日講於宗喀巴法脈傳承龍翔寺

0 Comments

阿底峽尊者對郭巴益西巴瓦的教言

8/21/2015

1 Comment

 
Picture
阿底峽尊者住在葉瓦崖時,教導奧·郭巴益西巴瓦說:

“ 頂禮薄伽梵聖救度母!

頂禮諸位大德上師!
善男子,你應當好好地思維我所說的話語:濁世之時,人的壽命很短,而種種的知識太多,況且自己能活幾年更是沒有一定,所以應當趕緊努力取最需要的。


如果只是每天忙著錢財和生計,則與俗人沒甚麼差別,不要自稱是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若只是以今生的不如意而痛苦,甚至每天為此患得患失,不要說自己是住靜比丘。

追求的不外今生的慾望,未能拋棄種種損惱他人之心的,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而未能斷絕世俗的混雜,與他們同出同入,說笑話、拉家常,每天荒度時日,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他人的惱害分毫不能忍受,他人的利益分毫不能成辦,不要自稱是比丘菩薩。

如果這樣說了,就是誑騙世間,成了大妄語的罪過。

但是這些也只能欺騙世間的凡夫,卻騙不了具有無礙慧眼的智者,這是其一;因果業報真實不虛,如影隨形,這是其二;也騙不了具有法眼的眾生,這是第三。

此外,你在發菩提心時,對本尊上師所作承諾必須牢記。
如果遇到特別困難的忍辱境遇,不要說我不堪忍受。不要總是考慮如何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當初的承諾。難與不難在沒有承諾立誓前可以考慮,既然已經承諾立誓,如果有違犯,就成了欺騙本尊和上師。所以不要考慮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的承諾。

還有,住在靜處的目的,在於遠離世俗,遠離塵囂。離開了世俗的喧囂雜亂,就沒有了世俗的慾望、希求等分別散亂的因緣,可以專心地觀修自己的妙寶菩提心,不隨世間人事的盛衰而動心發語。

起初未能如法修行,是因為修心的力量太弱,而世間的分別一再生起,它的力量很強。如果不依靠一個特別有力的對治,那麼雖然住在靜處,也失去了意義,僅僅是過著鳥獸般的生活而已。



這件事眼前雖然很難,但是要考慮到將來,就好像盲人偶爾摸到一顆摩尼寶珠,一旦丟失,以後再也難以找到。

修行的時候不要計較時間的長短,而應觀察證悟了多少、自心修行力量的大小、煩惱是否有所減少。應當時時觀察自心,不要造罪,不要自欺,不要欺騙上師本尊。自己的身體他人替不了。

今生衰敗或即將衰敗,隨它敗去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的面前,有一堆骯臟的大糞,必然會盡快地把它淨除;能得到他人的幫助,有甚麼不高興的呢?同樣,對於今世的一切分別,必須竭盡所能修對治法去斷除它,如果有殊勝的師長和朋友幫助,你有甚麼不高興的呢?

境雖然有差別,自己菩提心的修習則無差別。別人損害自己不要惱怒,如果惱怒又怎麼修習忍辱?煩惱起來的時候,應當思考怎樣對治,如果被煩惱打敗修法又有甚麼用呢?

所以你應當觀修最珍貴的菩提心,不要有剎那失念間隔。如果有失念間隔,煩惱魔就會伺機侵入,魔侵入就會菩提心中斷。那樣,雖然在大力地利他,自己卻只能去惡趣,心中還覺得在修法,也只會毫無意義地空赴後世了。

善男子,在臨終死的時候,諸位師長朋友們不要苦悶。如果跟前有嚮往正法的世俗人,也要勸他們不要悲傷和疑惑。

若沒能時時對照經教修正自心,雖然想著要修習正法,實際上已是人法相背,死的時候沒有修菩提心的徵象,反而會有墮入惡趣的兆頭。如果是這樣,那麼別人悲傷苦悶也正就正合適了。所以應當發起競壽修法的驕傲,精勤猛進地修習,不要死的時候兩手空空。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若沒能背棄對今生的希求,則修法也不能得益。

不要作世俗的事業,應當作能令今生和後世都不衰敗的事業。

若懷著世俗的心念,則修法就成了“副業”。既然成了“副業”,則不外乎“口法”“食法”“矯法”而已了。

所以應當依止勝友,不要交結惡友,要居無定處,不要積聚財物,任何作為應當與法相符,任何作為應當對治煩惱,這樣才是清淨正法,應當勤加努力。

如果自心生起功德,不要驕慢,會被魔趁隙侵入。

應當住在靜處,使自心寂靜調柔,少欲知足,不觀自己的功德,不察他人的過失,應當知道畏懼(業因果),不要放逸,不要攀緣,要起善心,不顛倒不散亂,恆常思維法義。要謙虛,能吃虧,不矜驕,不貪求,心懷悲憫,舉動合宜,易滿易養,就象野鹿遠離塵俗。

未斷除人事往還,不是修法的人;未斷除務農、經商、畜牧、放貸,不是出家的人;未斷除欲求,不是比丘;心裡沒有慈悲,不是菩薩;未捨棄世俗的事務,不是修行人。


不要被慾望牽著走。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不要過多雜務,惟應一心修法,一定要作到在將來死的時候,心中沒有懊悔。”

尊者又說:

“如今是濁惡的時代,不是裝模作樣的時候,而是應當努力修行的時候。
不是自高自大的時候,而是應當謙虛的時候。
不是依靠親朋好友的時候,而是應當依止靜處的時候。
不是勸勉弟子們的時候,而是應當自勵的時候。
不是摳文摘句的時候,而是應當思考義理的時候。
不是相互走竄的時候,而是應當安心堅守的時候。”

1 Comment

女居士有兩關最難突破 

8/2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慧律法師:女居士有兩關最難突破 做到三點可以克服

問:在家修行的女眾在哪方面最難突破?該如何下功夫?

慧律法師答:女眾最難突破的就是感情,男女的感情,再來就是慾望。我們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忙,忙到最後,我們的身體成熟了,她有繁衍後代的本能,她內心並不是想要做甚麼事情,但是無量劫來所帶來的就是慾望,因為有慾望才有生死輪回。


這輩子來投胎轉世,就知道你的欲並沒有斷,你不是願力來的菩薩,你是慾望來輪回的凡夫。所以在家女眾最難斷的就是感情和慾望,還有一點就是懷疑的心。女眾平常不相信別人,比如,她跟這個朋友相處得很好,也講得很坦誠,可是回過頭來她有自己的看法,女眾不相信女眾,她寧可相信男眾,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

再來,女眾她有更年期,月事停止後荷爾蒙失調,她會莫名其妙地起恐慌,晚上睡不著覺,一件小事情她會大發雷霆,沒有事她就一定會搞成有事。女眾在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有的人跡象不是很明顯,可是有的很嚴重,像神經質一樣的:老公並沒講甚麼,她內心裡面就開始不滿;兒女沒有跟她頂嘴,她內心裡面開始起恐慌,她所想的東西都是負面的。所以,女眾想要度過這個難關,就必須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像消炎片、止痛劑、安眠藥等,否則到最後就會發瘋,你不要小看師父這樣的理論,這是很貼切的。

台灣有一個女眾,五十幾歲,她突然告訴我說:“師父,我這幾年一直想去死,我莫名其妙地恐慌,莫名其妙地痛苦,莫名其妙地憂鬱,晚上怎麼也睡不著。”這個就是更年期,有的突得破,有的突不破的會去自殺。我所謂的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只是講一個大概,並不是說一定,有的年齡層會更高,達到六十歲。因此,女眾最主要的還是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同時要聽經聞法,對於你的無量劫來的習氣,知道男女的感情太難突破,男女的慾望太難突破,你也知道不淨觀,你也知道人死後會發臭、會爛,也知道要送進火葬場,可是慾望來了,你拿它沒辦法,為甚麼?因為你現在還是凡夫。

所以,經典裡面講:“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要到證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自己。在家居士,你今天講得頭頭是道,都不是你的東西,因為你沒有三昧的功夫,你可以講遠離貪、嗔、痴,遠離殺、盜、淫,可是你就是會偷偷地去做這些事情,為甚麼?那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男的也是一樣,好色;女的也是一樣,難以突破母女的感情、兒女的感情等種種的情感和慾望。所以,一個女眾,該如何下功夫?

第一,平常就要聽經聞法,要做筆記,把生命投注在正法的正確觀念里,聽法的時候做筆記,她的心就會集中在這個地方;

第二,每天要定功課,要念佛,要誦經;

第三,要遠離惡緣,女眾這輩子要走得沒有障礙,就一定要遠離惡緣,壞的朋友不能交,懈怠懶惰的朋友不能交,作奸犯科的朋友不能交,惡知見、邪見的朋友不能交,否則的話,你這輩子要順利地走完會很困難,這中間的過程還會發生許多的問題。

所以,女眾需要聽經聞法,有正確的智慧,身體要運動,要調節好,把你的心寄託在正法,推廣正法,那麼,這些男女的執著沒了,慾望也沒了,同時你又把身體搞得非常好,那你一輩子就會走得很充實、很通暢。

0 Comments

佛與上帝的區別

8/2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與上帝的區別】 多識仁波切著

佛不同於上帝。耶酥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伊斯蘭教、印度教等,都崇尚有個上帝或說造物主,這和佛教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簡單地,可以從以下四點來認識:
       首先,上帝是非人格的,而佛是具人格的。上帝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的東西,佛是具體的、非抽象的。
       其次,上帝創造人類、創造萬物,佛教則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是業創造世界。眾生的共業創造共同的世界,個體的別業則創造個業環境與各人的身世。佛不是創造萬物的,佛只是指明、解釋萬物,指示人們認識萬物的本性。
       第三,上帝是唯一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上帝,而佛是無數的,佛與眾生都是無量的。
       第四,上帝是神,是造物的最大的神,它和眾生的關係是主僕的關係。上帝是眾生的主人,眾生僕人要聽從他的命令,受他的支配、指揮。佛不是這樣的,佛和眾生是平等的,佛與眾生的不同是: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
       上帝掌握著眾生生殺欲奪之權,最後的審判權掌握在上帝手中。基督教說,每一個人死了之後都要接受最後的審判,今生做了甚麼壞事,最後都要算總帳。誰來審判呢?是上帝,上帝是審判長。
       佛不是這樣的角色,他不是審判官,不掌握生死大權,也沒有審判眾生的權力。佛只是一個教師、一個引路人,只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這是佛教和其他外道、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點。
       有一本書叫《僧侶和哲學家的對話》,馬修李卡德寫的,他是一個出家的法國佛教徒,和他的哲學家父親,兩個人共同探討佛教和科學哲學的問題。書中說到,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家不承認佛教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神,不承認造物主,所以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都說佛教不是宗教,把佛教排斥到宗教外面去。佛教沒有上帝、造物主之說,而是業力創世說。

0 Comments

宗喀巴上師頌的由來

8/20/2015

0 Comments

 
宗喀巴大師祈禱文:
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
無障智慧總主文殊師,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聖哲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華我向您祈禱,
加持心事如願得成就!
Picture




​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的來歷:

傑尊仁達瓦是宗喀巴大師所有上師中,對大師影響最大、最深遠的無比恩師,因此大師奉他為“根本上師”。有一次,當傑尊仁達瓦抵達前藏時,大師前往迎接,見面獻上“哈達”後,立刻再呈上偈頌,讚嘆傑尊仁達瓦。云:

  “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無障智慧總主文殊師,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聖哲之首仁達瓦,
  宣奴羅追我向您祈禱。”

傑尊仁達瓦看,謙讓未遑地說:“我無此德,不敢當,這一偈頌你倒可當之而無愧。”於是傑尊仁達瓦將原頌末後二句更易人名,改成讚嘆宗喀巴大師。頌云:

“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無障智慧總主文殊師,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聖哲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華我向您祈禱。”

後來大師的弟子,又請示大師是否能以此頌讚嘆他,經大師許可後,乃根據此頌造祈禱文之儀軌(根據不同儀軌,此祈禱文有四句、五句、六句以及九句等等版本)。

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的含義:
這偈頌的意義,可分顯意和密意兩方面來講。

顯意方面:第一句是讚嘆大悲藏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第二句是讚嘆空慧聚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第三句是讚嘆密主金剛手菩薩的功德,第四句是說聖宗喀巴大師具足三尊菩薩之所有功德,第五句是說持誦的人在大師的足下祈禱。

密意方面:

(1)外喻相。是說觀世音菩薩(蓮華部)、文殊師利菩薩(佛部)、金剛手菩薩(金剛部)等三位部主,在一切佛會上,以及一切菩薩中,一位代表最特殊之悲心,一位代表最特殊之智慧,一位代表最特殊之神力。而宗喀巴大師在末法時代,於南瞻部洲建樹佛法,所依靠的就是這三種特殊的功德。如今請求聖宗喀巴大師加持,令我也能同樣具足這三種功德。

(2)內證功德。十方諸佛所具有的悲心,觀世音菩薩全部具足;十方諸佛所具有的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全部具足,十方諸佛所具有的神力,金剛手菩薩全部具足。而宗喀巴大師又具足這三位菩薩所有的悲、智、力等功德。如今請求聖宗喀巴大師加持,令我也能同樣具足這三種功德。

(3)秘密本尊。由十方諸佛之大悲心所示現的色相,就是觀世音菩薩,並非離諸佛之外而別有觀世音菩薩;由十方諸佛之大智所示現的色相,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並非離諸佛之外而別有文殊師利菩薩;由十方諸佛之大神力所示現的色相,就是金剛手菩薩,並非離諸佛之外而別有金剛手菩薩。而宗喀巴大師又是三位菩薩所共同示現,所以十方諸佛及觀世音、文殊師利、金剛手等菩薩,就是我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與十方諸佛及觀世音、文殊師利、金剛手等菩薩,是一非二。如今請求宗喀巴大師加持,令我也能同樣成就如是功德。

此五句頌系三部主合一之陀羅尼,又是宗喀巴大師自己所造。修持這祈禱頌,即總括智、仁、勇三位本尊的一切功德,所以感應特別快速,不但能廣開智慧,而且尚能降諸魔障。

過去西藏有一位大喇嘛,在雪山中修行時,山前有一戶人家,正遭受貝哈爾魔的作祟。這戶人家因不堪其擾,遂延請許多高人前來驅治,但都沒有效果。有一天,村中有一位牧童無意中來到大喇嘛修行的地方,於是將村中所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大喇嘛。大喇嘛聽了,送給牧童一雙加持過的鞋子,和一串加持過的念珠;並吩咐他,當魔進入屋子時,將鞋子放在大門的兩旁,念珠則散置在四面牆壁空隙的地方。當天晚上,牧童見魔進入被害者的屋子後,立即遵照大喇嘛所指示的方法去做。剎那間,貝哈爾魔看到自己的四周,布滿了無量金剛護法神,大門口又有金剛手菩薩守護著,因此感到非常惶恐。這時,大喇嘛已隨之而至,貝哈爾魔遂跪求大喇嘛,請喇嘛放他一條生路。大喇嘛回答說:“放你可以,不過你必須遵守我的約定。”大喇嘛要貝哈爾魔以後遵守不再擾人的戒律,但魔以祟人為生,如果今後不再擾人,必定斷其生路,因此不肯。大喇嘛要貝哈爾魔今後不擾亂誦“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的人,他也不肯。因為康藏地方,幾乎沒有人不誦此頌,如果遵守此戒律,就和遵守今後不再擾人的戒律一樣。最後大喇嘛要他遵守不擾亂誦“宗喀巴大師祈禱文”108遍的人的戒律,貝哈爾魔這才欣然答應。

貝哈爾魔非常凶猛,威力無比,此魔不敢為祟,其他的魔就更不用說了。西藏地方,修行人若稍有上進,或將成就,貝哈爾魔必乘隙為祟,因此“宗喀巴大師祈禱文”遍行於康藏中。凡修持“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的人,都能得到宗喀巴大師的特別加持,消除一切魔障,圓滿福慧資糧,快速成就佛道。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8/20/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藏曆木羊年7月6日,日子中,忌:破土動工 འབྱུང་འཕྲོད་རླུང་གཉིས།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བྱང་། མཁར་ལས་མི་བྱ།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