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

10/11/2015

0 Comments

 
讓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密乘裡,對上師的虔信心被認為是開悟過程必備的條件,本文摘錄自《如意寶》一書,是頂果欽哲仁波且應弟子之請,依龍欽寧體(意謂為龍欽巴之心要,龍欽巴即無垢光尊者)傳承,以十八世紀偉大的上師立津吉美林巴(無畏洲尊者)的教法為藍本所做的“上師相應法”的指導開示,開示的地點於加德滿都近郊的雪千天尼達傑林寺。
  所謂一個“修法者”,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的修行人;他能清淨一切外境,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也能清楚了知。“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起的障礙而停滯及困擾,應視自身如同大地,對於任何的眾生,不分其好壞及順逆,均同樣加以維護,並作承擔與容忍。修行者又應視困頓環境為修持的增上逆緣,如同強風,不但不會熄滅火焰,而是會於一般火中,幫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Picture
      當我們遭遇逆境之時(諸如誘惑、惡語、指責或入獄等),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認為:“我不斷地祈請三寶,所以不應遭此災難,”而是應該認為此過去世損害他人所造成的惡業,因此今生受此災難,而思維:“藉此災難,願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世的惡業,皆由我身承受”。我們應該時時明瞭:一切的考驗,都是蓮花生大士的善巧示現,藉此來消除我們的惡業。因此,我們應該衷心的接受任何傷害與責罵而思維:“此均為上師的慈悲的賜予!”
  許多藏人在過去二十五年來,一點也未退失他們對上師的信心,反而更虔誠地修法,他們已將一些橫逆遭遇的煩惱,轉化於佛法中,且更加強修持的實踐。當我們在遭逢順境之時,則不應攀緣,而應視之如幻夢。如果遇到富裕以及發達成功,能居住於高樓大廈之時,則不應自認為成就,也不應累積財富而要求享受與追求名利、權勢,反之,應當了知幸運的來臨,實在是我上師慈悲教導的結果。縱使事業成功,也不應該忘記世間一切的成就都是無常的。
  經典中說:“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有長必有消,有升必有降”。置身於逆境之時應常祈禱:“所有吉祥回向一切眾生,所有功德供養蓮師,而我只滿足於粗衣淡食”。生活應僅須要溫飽以維持生活就好;且應如同過往的聖者,隱居於岩洞及屍陀林中。
  所以過去的聖者,均居於岩洞與野獸為伍,他們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轉向佛法了,他們放棄一切而專注於如同流浪者的苦行修持,此種精進的苦行者的內心,已充滿法喜。求法的意念,使他們關閉於岩洞,而且被死亡的來臨所策勵不斷精進。我們應當盡量趣入這種心靈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由順境產生的修法障礙也可避免。
  如果不是這樣,一旦行者獲得名利與恭敬,將視自身為上師或喇嘛,並自認為應該得到豐衣、美食、恭敬等等。當此念頭興起之時,貪心慢慢隨之增長,原來修法的清淨心,也隨之而消失了。若我們視順境如同夢幻,上述退墮的行為就可以避免,而能增長自身的修持。
  我們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來觀察自身修行的變化。當我們修法遭遇阻逆之時,諸如昏沈、掉舉、觀想不清晰等,應當轉化為培養清淨的洞識見地,也就是:觀想所在的外境以及一切眾生為住滿勇父空行燦爛光輝的銅色山,也可觀察一切的示觀,都是蓮花生大士,一切的音聲,都是其咒音的共鳴,一切的思維意念均為他的智慧遊戲。若修法時幸運地有所了悟與相應之時,也不可自以為有廣大的進步,而應該視之為上師的指示,亦應當當下清楚明白地了悟,此種進步並無任何目的或貪執。

      簡要言之,一切的財富、光榮、名譽、錦衣美食以及修持經驗,均可能引起我們的攀緣與執著,如果這種妄念興起之時,我們應當安坐於座上呼出濁氣二次,觀想妄念隨著濁氣而排出,如同排除貪、嗔、痴,並自我提醒:宛如蜉蝣似的成就,是短暫而無實質的。
  在過去世時,佛陀出現於印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轉法輪於各地,而成就數千阿羅漢,使他們得以證悟。這些證悟者有的可飛行於天空,並具有各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而現在這類的奇跡,已不復再見,僅留奇跡出現的地名。後來,佛法傳入、奠基、並弘揚於西藏,成就了無數的大聖者,他們亦復四出弘傳佛陀的教誨,而今這些成就者,均已往其他的剎土,無一遺留於世間。記取這個事實,我們應當了知無論得到何種的成就,這期間均無本質可得。我們切不可貪求世間的事業,而生起執著,應當避免攀緣。
  我們於日常的修行或睡夢之中,可能屢屢遭逢厲鬼及魔障等惡業的強烈影響,若這些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絕對不可以希圖殲滅此種有害的厲鬼(即使在睡夢之中也是如此),而應當視他們為過去世的父母。他們曾養育我們,而現在竟欲妨害、傷害我們,他們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進一步了知,這種損害我們的惡業力量,他們本身也為他們過去世的惡業所支配,作此害,無非是為自己來世種惡因。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升起。
  若這些魔類決心為害,我們應視之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任何的障礙、身體的痛苦、心靈的折磨,都可轉換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將這些障礙,視之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做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淨而痛苦也隨之消除。隨之如此覺照,這些惡業力量就不能成為傷害;反之,若視之為敵對,而想要摧毀他們,則會自招增加煩惱。
  近幾年來,許多人因為雜念妄想而引起各種不正常的障礙,這實在是自身潛在意識的作用。行者不應以此為外來的困境,而應當了知這是上師的賜予,作為修持過程中的增上因緣,如此更應專心祈請上師,而對於所有魔類生起廣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話,魔障就不會興起。
  若遇外力的干擾,則應探究其來源,追究這些障礙本身是否有其具體的實質,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擊打?如果是如此,則追究他們安住在何處?源於何處?以及從何因緣生起?以此心意,我們應當專心持誦蓮花生大士心咒,併發願:“願諸魔類,得依蓮花生大士大慈悲心,而親遇蓮師的善法;願他們不致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如此的大悲心融攝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蓮師的清淨心三者合而為一,其功德尤其廣大。如果能視一切外相為上師的智慧的示現,那麼“障礙”這個名詞,也將自然消失。
  我們對任何橫逆,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入於染污之中。我們必須以自身所處的地方,即為蓮師淨土銅色山的宮殿,而周圍的親戚朋友為勇父與空行,一切的音聲,都為無休止的蓮師咒音。坐時,觀想蓮師安坐於我的頭頂上,為我至誠的依怙。行走時,觀想蓮師以及他的剎土就在我的右肩上,對他環繞恭敬。
  又應進一步觀想,不僅銅色山為蓮師的宮殿,即使蓮師身上的每一個毛孔,均住有千千萬萬的蓮師宮殿以及其眷屬。飲食之前,觀想所有食物及飲料,變為甘露與白菩提,並供養第一份與安住於喉間的蓮師,而將其餘殘食當作是蓮師對我們的賜予,並藉此維持生命。如此,則可以消滅對美食的執著與貪欲。
  夜晚就寢之前,應觀想安坐於我頭頂上的蓮師,現在慢慢進入我頭中,逐漸下降至心輪,安坐於半透明發光之紅蓮花上,蓮花上的四朵花瓣微開,於是蓮師放出無量光,先照亮我全身及臥室,旋即又遍照至整個法界。當整個法界轉化成清淨光明之後,我即安住在寂靜純熟而不失覺知的清淨自性之中。
  入睡的一剎那,則所有法界光明融入自身,而我又融入清淨光明之中,再融入蓮師,這時蓮師已縮為一指大,融入光,再融入虛空。我隨之安住於此無盡無量空性光明的寂靜之中。我們必須了知:入睡與死亡的程序相似,此種修持方法,有助於我們臨終的修持。
  假若醒來,發覺自己在睡時並未進入這種虹光境界,則要誠懇祈禱蓮師賜予我們這種大覺的力量,再行入睡。假若妄想頻起擾人入睡,則應了知此種雜念無生起、無留住、也無休止。假如沒有干擾的妄念,則安住於自然的狀態之中。假若睡夢之時,於夢中則盡力了知這本來就是如幻之夢。
  清晨醒來,則觀想空間呈現蓮花生大士的皈依報淨土,圍繞著蓮師的空行與勇父,促我起身,時空中均充滿蓮師咒,以及超於世間的天樂。起身時則觀想我步入空行剎土,該處為所有勇父空行所居住,而我們自身也是金剛亥母,真實不虛,且從無始以來,便是如此。
  我們以至誠祈請蓮師“喇嘛千諾!喇嘛千諾!”棗即“上師了知一切!上師了知一切!”。蓮師本已安坐於我們心中的紅色蓮花,此時蓮花盛開,而蓮師出現,再度上升於我頭頂上。我們不停地祈求:“祈請我的心識隨順教法,祈請一切教法緣於正道,並祈請一切幻覺悉轉為智慧”。精進的修持直至我們心充滿蓮師的開示,而且行住坐臥之中,均不離於此。
  僅僅聽聞上師以及短暫的開示,不可能有成就。蓮師不僅是外在的形象,也必須與我覺悟的心完全融合,蓮師稱:“我不捨棄任何虔誠的弟子”,如果視蓮師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則修持進步所必須的恭敬心是很難興起。我們應當視蓮師為蓮花生大士永恆不變的智慧,出生白蓮花無所不知的智慧貫通三界,即使千萬有情同時向他祈禱,蓮師也必能夠分辨。
  須知信仰在修持過程中至為重要,如果我們一心至誠信仰蓮師,則一切事業均為蓮師所加持。隨時虔誠修行,其本身就是祈請。一切的思維,均是蓮花生大士,自然地隨之而生起這種信仰心自會關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為蓮師,一切的音聲都是祈請,一切變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解脫。
  此為極殊勝的上師相應法,且視上師為不可分別的法、報、化三身。此修法之完成無須依賴修持次第、閉黑關、證空性、以及持氣進入中脈。藉此修持,所有其他修法均可融入此專一的修持中,就如渣華葛山巴等大聖者所為,日夜一心修持,經年累月不斷,亦不知飢渴。
  以此信仰心棄絕此生的各種誘惑,而不迷惑於世間行,了知因果,而不做惡業,一切尋求的執著自然消失,行者就不會偏離無上佛道,視一切示現為本尊的音聲及大樂,行者就不會誤入凡夫的念頭。視一切事物為上師所示觀,並真誠地相信,行者就不會誤入邪見。在此情況下,出離及杜絕妄念將自然升起,摒棄一切讓它自動消失。上座下座無分別,絕對的自性及智慧觀照,則自然明現。
  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淨心,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淨與圓滿,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或過去深植於內心的經驗,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並無實有,而自然解脫。我們切莫追憶過去的心念,並沈迷於此種憶念之中,若是興起妄念即行覺察而斷絕。如不予以斷治,則一切成功勝利、敵人、財富經營,或任何世間成就的沈迷,將產生無止盡的煩惱,一如微風吹過湖面,漣漪不絕。
    若任自己沈迷於貪、嗔、痴、嫉的憶想當中,那無異是使自己沈浸妄想之中。正因對此一切情境的執著,眾業隨造作生起,而痛苦隨之而來。雜念來時,僅察覺它的興起,並同時了知它無來處、無住處、無去處、也無蛛絲馬跡可尋,一如燕過晴空,飛影自逝,依此思維,念頭來時,則放之於絕對無邊的境界。念頭不來,則隨順自然無念。
  簡而言之,
      第一、無論任何的行為,都不可脫離對蓮華生大士的觀想,如此,則可獲益無邊。再者,所有的功德必須發心回向於一切眾生。此利他的念頭為發展寶貴菩提心的先決條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點,於正行時,我們的一舉一動,均須啓發為真實體性的證悟,而心必須專注於此種修法。假若初學者修此證悟較為困難,或甚至不可能時,則應專心一志於觀想蓮華生大士,以免心滲入任何的妄念。
  第三點,也就是最後回向,將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發心回向於一切眾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三大特點:前行,避免修持過患而偏離;正行,依此修持可得果;以及結行或回向,保任無限的增上利益。
  我們能發揮憶念上師的心意能力,則修持上師瑜伽就沒有大的困難。如果未能適當修心,不能精進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進修大圓滿,將毫無成果。大圓滿見,至為高超,而我們此時的境界則極低。猶如兩三歲小孩的經驗、才能與悟性,不能與二十歲的成年人相比。若終身謹記蓮師的教誨,蓮師不會放棄我們,且將不斷加持我們逐步發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證蓮師常憶念我們,則必須經常修持,如果幻想數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從此時開始直至最後一息努力精進,此種精進非常重要,因我們於恐懼及面臨死亡的剎那,所能依持的就是信念及信心。並時時自念,臨終時也應當憶之所有蓮師的教誨,並且使之牢牢記得。死亡時實在是很難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經常修習。
  修法者應能面對任何外緣,不因順境而喜,也不因逆境而悲傷。不執著期望與迷惑,而謹慎地依止蓮師。歡樂與悲傷、高興與憂愁皆無自性,均可成為我們修持的助緣或逆緣。而所有經驗均是對修行者真誠的考驗,此即上師瑜伽的真實本質,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徑努力精進,此即為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關於生起次第的精密觀想方法應有四種,是四種配合清淨“四生”之過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及化生。此上師瑜伽,具有此四種精要,卻無此等的繁瑣;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行,亦均包含於上師瑜伽之中,而不必分別研討。此為“清楚相”,即是清楚觀想本尊;“清淨觀”即是了知本尊各相的表義,例如,一頭表絕對與統一,兩臂表方便與智慧;“堅固的佛慢”表堅固不拔的信心,從根本以來即是本尊等。
  諺語說:“如能生動而清楚地觀想根本上師,為時雖然只有一剎那,其獲益遠勝過十萬倍於觀想其他本尊”。這上師瑜伽也是圓滿次第的基本,圓滿次第具有六種成就法:拙火或靈熱,為成就根本;幻化為成就的基礎;夢修反映成就的進度;光明為成就的本質;中陰為修證的延續; 遷識或頗瓦則允准行者中途銜接道果。這六種修持法,必須發軔於上師瑜伽:拙與幻化身的修持契合,與上師金剛不壞身二相應;夢修與光明則契合上師金剛語的相應;中陰與頗瓦則與上師金剛意相應。所以上師瑜伽為圓滿次第的基礎,亦為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
  發心證悟甚深的圓妙智慧的行者,應如諺語說:“應當了知證悟本具的智慧,實為上師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持”。又說:“任何行者欲開拓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師者,一如在崖洞之內,卻要觀察旭日太陽的燦耀一般,絕對不會明白外境與內心是本來如一的”。
  上師瑜伽即為實踐一切事物本來面目的究竟法門,為一切本來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質,雖不外顯,卻存在於一切。縱然生起、圓滿、及大圓滿次第的教法無數,它們均攝納於上師瑜伽。上師瑜伽宛如連鎖,所有教法均淵源於此。
  此修法易於進行,無入魔的危險,且能直入高超的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機器,於一小時內,完成相等於數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於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為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上師相應法,雖名為加行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為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寧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為修持佛法的基礎。
  在薩迦傳承之中,我們可發現著名的“道果”,即道與果同時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的甚深精華,其中行者將接受上師身語意的灌頂與加持,繼而觀想上師。口授傳承亦以熱烈虔誠心來接受,修法若無專注虔誠心,就猶如無頭的行屍一般。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視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而修持,欠缺虔誠心的話,均不可能引發內心的經驗與證悟。偉大的噶當派大成就聖者嘉喜顧珠唐美,不修習其他法門,而僅專注觀想其師阿底峽尊者與佛陀無二,並終身以身語意來供養。於舉世著名的噶當巴傳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師瑜伽。所有寧瑪派的教傳、口傳、岩傳也是如此,並無一修法可以不藉由上師瑜伽來建立的。
  上師瑜伽,不同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可以於任何時間來修持的。如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對於坐姿、語、意等緒要點,每一樣均需注意。修習生起次第中的閉關,全日必須按時修習四座,必須安排壇城以及水、花、香等外供養及紅、白菩提等內供養。然而上師瑜伽卻可以於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修持,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需。
  圓滿次第的修持,拙火、寶瓶氣以及閉氣等氣功修習,均有阻礙以及偏差的危險,特別是心氣緊張,都能導致心理的障礙。上師瑜伽修習,便無此種危險,而過程中,各種能量均會自動契入中脈。如吃飯充飢一般,上師瑜伽能闡發我們的俱生智慧。行住坐臥中均應時時祈請上師:“上師了知一切!請您慈悲眷顧”。時時持此虔誠的心,則易得上師加持。跟隨上師而一心專注修行,則能時時警策我們身語意的諸業而明白取捨之道。
  由上可了知,我們應當堅定地去避免惡業,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不如此。同時,須即使微小的善業,也可達到不可思議的進步。若不依此而行,我們將有順從不良壞習氣、惡業的傾向,以至於背棄了善道。
  我們必須建立“覺照之心”之習慣,於二六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為所行。如作惡業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我仍不能避免惡業,在他面前我將自覺慚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立即衷心懺悔,生起金剛意志,此後只作善業。若能累積一日的善行,則可藉下列三點來加強。前行或發菩提心(即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正行或體解空性(增長專一瑜伽);後行,由我修持而來的一切福德、功德,均回向於眾生父母使他們迅速得到解脫。
  由以上幾點看來,“覺照之心”與“自省”實為內在上師與真正的根本上師。如果永久維持此“覺照之心”與“自省”,則累積善業,則消除惡業將易如反掌。
  上師瑜伽,為八萬四千法門的主體,甚深廣大無與倫比,所有有此幸運的弟子,應當衷心珍視此種修持。即使高年至於八十歲,仍應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每日早晨無間斷地修持以生起虔敬之心。蔣揚欽哲旺波則對八大成就,具有徹底之瞭解,他不僅有此修行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雖然如此,蔣揚的主要修法則為龍欽心髓的上師瑜伽。蔣揚認為上師相應法容易實踐而心要甚深,因而全力傳授予他的弟子。
  大圓滿中有‘徹卻’(立斷)及‘妥噶’(頓超)等高深的教法,但是因為極為高深,所以妄加學習則猶如以固體食物餵食嬰兒,有害無益。如果我們勉強修習此等高深之法,實在浪費時間。如果藉由真實虔敬修習上師相應法的加持,大圓滿的實現就一如晨曦一般,自我們內心深處升起,“徹卻”與“妥噶”的修法,亦可在我們的內心中發端。
  莫以為上師相應法簡短,而視之為低層次的教法,只是如同上師賜予一口食物而已。實際上,這不二法門實為一切法門的根本。無垢光尊者曾說:“此上師相應法,開啓主要的虛空岩藏”。此說來自無垢光尊者的廣義體認。如果我們相信這位聖者的話,我們亦應相信上師相應法,如果無此,任何甚深教法均屬徒勞。如果能專心修持此法,而不視之為低層次教法,則極高的體悟將自然出現。
   上師相應法被視之為“外修持”,但此並非貶損之詞。例如,語、意即依身之“外相”而成立,無此外相的任何修習,途中的進展均將受到阻礙。所以上師相應法,實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道階。近年來修法者均好追求較高的修法,這些人應牢牢記住,最偉大的傳法者、教授者及成就者,都以此法為主要的修法。
  如修生起次第,我們必須觀想清楚,必須熟記咒輪,且必須對“我即本尊”有堅固不拔的信心。再者,我們必須熟習不同方式的背誦憶念,前行、正行及結行,我們必須經年累月持續行之,並累積數萬遍,才能見到修持的成果。我們必須長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且有危險。上師相應法則不同,如果專心虔敬地修持,蓮師的慈悲與智慧,將極易引導我們達到絕對的解脫。
  蓮師本人傳出此上師相應法時,如龍欽心髓中之所授記:“自中脈的越量宮內,上師唄瑪陀欽遮江傳出此勝法,以授記賦予眾生,以之作為加持。”中脈的越量宮,即是當體自心光明,“唄瑪陀欽遮”意指“骨曼蓮花生大士”。蓮花乃蓮師的名號,而他所戴之骨曼,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徹底覺悟的勝利。法本中此段亦指無垢光尊者的內在解脫變為蓮師的內在解脫。
  我們要瞭解,龍欽心髓的授記清晰顯示:任何有情眾生,如果能與此教法修持關聯者(特別指上師相應法)均將進入銅色吉祥山的清淨剎土。
    我們應當堅定相信並專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無相應(比如一年之內),我們不必氣餒失望,亦無須受制於懷疑念頭,米勒日巴尊者曾說:“不可祈求即刻解脫,而應終其一生修持。”
  我們如能下定決心:“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所有修持過程中的經驗與證悟,自然會現起。否則,無耐心地短暫修持,不可能引出證悟的經驗。諺語即說:“除非持續修持,殊勝的法是不會到來的”!

0 Comments

三輪體空

10/6/2015

0 Comments

 
Picture
龍欽巴尊者 開示

     確實由於業力的關係,相信佛法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一些正當寺院的化緣也比較受阻,特別在宗教政策恢復之後,無論顯密的寺院都在恢復或重建,從而需要大量資金,於是有些信眾也覺得力不從心!有的信眾在隨喜或供養之後,就希望得到受供者的感謝,其實這樣是緣起不太好的,只要你誠心做功德,受供者不說感謝反而會更加好!

為何這樣說呢?我們從劃時代的大圓滿祖師龍欽巴尊者(1308—1363)的事例來說明:
       龍欽巴尊者12歲受沙彌戒,先後跟隨很多位上師修學,特別在根本上師古密冉扎(1266—1343)處得到所持有的全部寧提法門傳承,龍欽巴尊者在經過艱辛的修行之後,得到無上大成就。起初當時的藏王泰錫度不僅懷疑他,還派人去殺他,所以龍欽巴尊者只好遷居至不丹,後來泰錫度瞭解情況之後,就成為龍欽巴尊者的弟子,從而尊者也重新返回西藏,隨後他的名聲也日益廣大。
       按理說,此時的龍欽巴尊者要做些事情,當然是不費甚麼勁,不過龍欽巴尊者依然恪守一些准則:對建立組織機構不感興趣;從不對在家人致敬,不管對方的地位多顯耀,龍欽巴尊者說:“應該向三寶而不是世間人等致敬禮”;不管施主給他的供養是如何巨大,他從不言謝,龍欽巴尊者說:“給施主們留些機會積累功德吧,而不是要用感謝就回報了他們”,當然對於貧窮的供養者,哪怕是被供養普通食物,龍欽巴尊者都會非常喜悅地享用,之後會為他們念誦很多發願祈禱文!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除非是為了利益眾生,否則,世間的名利福報完全是一種毒藥。正如古大德所說:美譽是魔鬼給你下的毒,恭敬也是束縛你的繩索,一切福報都是解脫的絆腳石,所以不要把毒藥當妙藥!所以說,從龍欽巴尊者的這個事例,我們可以非常明白,在以三輪體空的心態佈施或供養後,就不要期待能得到別人的感謝,這樣反而更加能積累功德。


0 Comments

無常

10/5/2015

0 Comments

 
Picture
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 
但它就像閃電一般, 突然來到你身上。 


當你與世間俗務糾纏不已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轟得你頭昏眼花。

 ——米拉日巴尊者

0 Comments

克珠傑大師 所立十誓言

10/5/2015

0 Comments

 
克珠傑大師所立十誓:為修心勇士效法者

第一誓言:任於何時,決願防護損他心,除一些有關佛教最希有的時間例外,任於何時,不作絲毫關於軍事盜賊、君王等擾亂不安的言論。 


第二誓言:由有過念頭,或無記未作觀察之心,而起的念頭,為除此過,具有利益佛法意義,而說此諸過失外,決不緣念其他有情,指明其名,而說其人身、語、意三門的一些過失。 


第三誓言:除自心沒有絲毫雜亂,決信以此方便,對於他者能作饒益時,可以例外,對於自心各別之有情(即他有情),及那怕是除此人外,無他有情環境,亦決不對他作絲毫粗惡語。 


第四誓言:任於何時,除為佛法之事,住於正念,對必須觀察之點,作考慮外,其餘對親友,名利恭敬,擾嚷、愛、憎等對境,決不以混合煩惱心情去作考慮。 


第五誓言:任於何時,因疾病及行路等以致疲極的時候除外,在善法活動中(如修誦等),任於何時,決不作睡下、躺著、戲談、飲食等行為。這類善法決不需和合或引生怠惰之舉。 

Picture
第六誓言:我所有財物,施彼有情時,除對我善業有衰損因素,及障善法增長,將對對方有害,或特對其他善法事法,及其他對境,迴向訖外,任何有情乞求我美惡精粗的財物用具,我捨慳心,即刻以歡喜心情布施給他,而迴向圓滿菩提。 

第七誓言:任於何時,任何人對我或我之親友,及受用、眷屬等,作任何損害、辱罵、揭發過失,甚至殺害一切行為時,我決防止——因此而最初心中憂惱,繼即生起懷恨,及由此而生起哪怕是輕微的身、語、意變態,並且決不願作一些這樣的表現,及對於這類事件的報復,當通過物質與精神,任何一種來生起饒益對方之心,並發善願。 


第八誓言:除由我開示灌頂、講義、傳經教授,及顯密等法,與七期開光,燒護摩等所需的供養財物,及緣念用於善法方面者,與暫時受用方面,如須得準備縫製法衣,及炊事和作炊事時,衣食資具等外,凡我所有大小資具,決不為自利而佔有,當努力用於積福中,又我所作四句偈以上法施,當歸結在菩提心要上。 


第九誓言:除對所有宣說,用心思察與經義相違的邪知見,加以駁斥外,對其他任何善知識不作毀譽之言,當贊其功德。對任何尊卑有情,所生任何大小美德,及任何與正法相順的特殊功德,或見或聞時,心中不生絲毫嫉妒所反映的苦楚,當立刻修起歡喜(即隨喜功德)。 


第十誓言:為疾病、盜賊等兇猛殘害所強制,而不能修時除外,直至命存時間中,每日中,不斷地修行十善,此中應修願行兩種菩提心略軌六座,特別是在上午,應行受願菩提心及菩薩戒廣軌,同時合修兩種菩提心所有緣念。四座善修已,在一切行動中,都應不失此修要,常時勤依正念,對治世間虛榮的方便主要是下中士道中諸所緣法門,應配合適當的時間,努力勤修四座,仍如前不失正念,修無上密壇城能依所依等圓滿四座瑜伽。 

0 Comments

多識仁波切:人生的兩種需求,非常重要!

9/30/2015

0 Comments

 
人生的需求有兩種,一種是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一種是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一、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就是人們維持生命所需物質條件,如食物、飲用水、衣服、住房、交通工具、衛生條件、適合於生存的自然環境等等。這種物質條件在質量上有優質和劣質之分,在數量上分不足、基本充足和富裕三個等級。

人類對物質的需求分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兩類。基本需求就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的需求,高級需求就是優質生活條件和富裕的財富的追求。對水和麵包的需求屬於基本需求,列寧說的“土豆加牛肉的共產主義”,高樓大廈,電燈電話等屬於高級需求。人類的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科技活動等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圍繞物質需求這個中心展開的。但人類除了物質的需求而外還有精神的需求,如果人類只有物質需求,沒有精神需求,不具備精神內涵,仍然沒有脫離猿猴的種類。


Picture
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生存條件,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是人類和動物共同的需求,只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才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的主要標誌。人類的精神需求可分兩類:一類是對知識和娛樂的需求,一類是對精神信仰的需求。

進行生產勞動和各種社會活動都需要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參與的社會活動領域的專業化和複雜化程度的越來越高,人類對知識的需求量就越來越大,對知識的專業化程度和精度也越來越高。知識的需求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達不發達的主要標誌是教育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

人類的生活需要調劑,精神需要放鬆和休息,因此就有了對各種文藝和娛樂活動的需求。在溫飽線一下的人,出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外,沒有這消閒的娛樂需求。

人類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矛盾和困難,精神上面對各種壓力,個人的身體和生命,家庭和社會,地位和財富都處於無常的變化之中,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要失去,不想要的摔不掉,親人要生離死別,遭遇無法預料的各種災難等等。人生處於各種困難,困惑,不安寧,不快樂之中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改變命運,解脫困境,獲得安樂的精神需求。這種需求導致了宗教信仰的需求。馬克思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是人民的鴉片(鎮靜劑)”。“宗教在窮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通過幻想一個沒有痛苦、沒有壓迫的超自然的世界,它消解了現實世界中所受的殘酷的剝削之痛”。馬克思只看到了窮人的痛苦,卻沒有看到富人和人類的普遍痛苦。人類只要有痛苦,就會有解脫痛苦的願望和獲得終極安樂的要求,就有宗教信仰的需求。法國哲學家塗爾乾說:“信仰和儀式體現了一個社會的需求。宗教信仰是社會健康的標誌”。他說:“如果一個社會的存在與繁榮確實需要宗教,那麼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可以既沒有宗教也沒有某種填充其位置的類似事物”。現在全球信仰宗教的人數有五十個億。這個數字有力地證明瞭塗爾乾的觀點。

人類的第一級需求是物質需求,第二級需求是知識和娛樂的需求,第三級需求是精神信仰的需求,這也是人類的最高需求。

世界上有許多中宗教信仰,從本質上看只有兩類:一種是是追求死後的靈魂進入天堂的宗教,一種是追求徹底擺脫輪回之苦,獲得完全自在的宗教。前一種包括除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如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道教等等。佛教又分只求自己解脫輪回的小乘教和拯救眾生為己任的大乘佛教。

Picture
三、理智地選擇正確的信仰。在信仰中有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信仰的態度問題,一個是信仰對象的選擇問題。

信仰的態度有兩種:一種是盲目的信仰,一種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上的信仰。

洋教講:信仰不需要甚麼理由,佛教反對盲目迷信,信仰首先要搞清理由。就要搞清楚信仰對象的性質和他的可信性程度如何?,他的教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何?,以及自己皈依的理由甚麼?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古希臘人和印度的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佛教信仰的性質。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慧為主,信是彼前導”。就是說,先要用智慧鑒別,然後用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信仰作修行的前導。智慧為主,信仰為從屬。

正確的信仰對象必須具必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度化眾生的能力。從其教理的思想體系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合乎事物的普遍規律以鑒別他的智慧,從其慈悲德行和價值觀念衡量他的思想品德,從智慧和品德,自度和度眾的實踐考察他的能力的可靠性。

比如說,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這是個無數事實證明的普遍規律。因此,如果說生在天堂的人和神永遠不死,永享快樂是不合邏輯的。又如一切事物都是眾因緣形成之物,無一例外。上帝創造萬物,那麼上帝是誰創造的呢?佛是人修成佛因緣形成的,但上帝的生成因緣是甚麼呢?他們說上帝既然不是因緣形成的,那就是不存在的。從這些基本教義上進行思辯,就會分清那種說法是合理的,那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又如,德行方面,各種宗教都講仁慈,但施仁慈的對象各不相同。有的宗教的施仁慈的對象是信仰同一個宗教或同一個教派的人,別的都是異教徒,可殺;有的宗教施仁慈對象擴大到了全人類,但不包括動物類和其它有生命的東西,在《聖經》中說,牛羊雞鴨魚是人類的食品,可以宰殺食用;唯有佛教把慈悲關愛的對象範圍擴大到了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即眾生。

從心量看,別的宗教,信仰的目的都是從個人利益出發,追求自救,佛教以無我觀,空觀破除自我和個人利益,無私追求眾生的世間和出世兩種利益。心懷眾生和心中只有自己的心量哪個大,哪個小不是顯而易見嗎?佛教把利益眾生放到一切善行的首要位置,其原因是:

(一)從生命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在無窮盡的輪回轉世過程中,生命相互為母子的概率相當高,由此推出一切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的結論。母親懷胎育養,恩大無比,因此,知母恩,報恩進孝,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為人第一大善行。儒家提倡的孝敬父母,是孝敬今生父母,佛教提倡的孝敬父母指曾經是父母的一切眾生。

(二)任何人生存發展都離不開眾生,眾生社會給自己提供了一切生存發展的精神和物質條件,因此,眾生對自己有大恩。

(三)眾生是福田。就是說,眾生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播種善種,就會得到巨大的收穫。在成佛的諸因緣中行善播種福田的因緣位居第一。就是說行善利眾是世間幸福和成佛的主要因緣。

(四)利眾不但是成佛的因緣,而且是成佛的唯一目的。成佛利眾的目的和關愛眾生的大慈大悲心密切相關。

(五)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因此,對待眾生的態度,就是對待佛菩薩的態度,孝敬眾生就是孝敬佛菩薩,危害眾生就是危害佛菩薩。

(六)立志為拯救苦海眾生,離苦得樂而修證佛的大智大能,是成佛的種子,是菩提心。以上六條就是大乘佛教重視眾生利益,服務眾生,報銷社會的主要理由。

Picture
四、因果道理。

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因果形成的,一切事物的生滅興衰都是特定因緣的結果。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生同果,異因生異果,無因便無果。這是一切事物普遍規律,無一例外。因此,一切生命的生滅興衰,貧富苦樂,都和各自的因緣有著必然的聯繫。有現世因緣,有隔世因緣,有可知可見的因緣,有不可知不可見的因緣。大至海嘯地震,小至感冒頭痛都有各自的因緣,並非偶然。以緣起論觀察一切事物,解釋一切問題是佛教智慧的一大特點。中國人有個口頭禪,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到了,一切會報”。這句話反映一條非常重要的客觀規律,人類的歷史證明瞭這條規律。佛教不承認上帝創世說,主張業創世說。“業”指身體,言論,思想的動作行為和行動所造成的業績。業分善惡兩類,結樂果者為善業,結苦果者為惡業。分清善惡,行善戒惡,是信佛的根本原則。

行善有多種多樣,總起來說,就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一切眾生,為眾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有些人也許會問,行善有甚麼回報?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施得財富戒安樂”。“施”指施捨度,即施捨,供養。施捨,供養是種福田,是獲得巨大回報的投資。眼前的回報是行善行為引起的快樂感和樂善好施榮譽、自身社會形象的改變等等。如商人企業家的人品和社會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行善行為會變成無形的資產和事業成功的一個契機。這施捨獲得的財富是無窮的,佛經上講今世的財富都是前世施捨錢財,幫助別人,供養三寶師長,孝敬父母的福報,行施捨,就像銀行存款、投資放債。行善不計回報,但回報是必然規律,如播種就會生長莊稼。如天津蹬三輪車的助學老人的事跡。

諸善行中修寺建塔的功德為甚麼比的功德更大呢?因為助教建寺建塔,弘揚佛法是建萬世教化眾生的善業,利益萬世,工在千秋。如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建佛舍利塔八萬四千座,其塔遍布亞洲,阿育王在二千多年前就不在了,但他的美名和阿育王塔連在一起,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代代接受著香火和朝拜。

“戒安樂”的意思是說:堅持德行,能獲得今生和來世的安樂。德行高尚的人會受道人們的普遍尊重,不作傷天害理之事,不作違紀違法的事,心情坦然,坐臥安寧。有德者雖然物質財富貧窮,但卻有精神財富可享受,真正的貧窮是精神財富的貧窮,如果只有物質財富,沒有精神財富,那才是最可憐的貧窮。有德行的做事心安理德,尊敬別人,讓別人滿意快樂,自己也會安然快樂。這也事因果規律。



多識於 2005年10月寫於蘭州

Picture
0 Comments

多識仁波切:對其他教派應持何種態度?

9/30/2015

0 Comments

 
 對待教派問題有兩條原則: 一是對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該抱有偏見;
二是信仰貴在專一。

      就第一個問題來講,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禪宗、淨土,就藏密而言,無論薩迦、寧瑪、格魯、噶舉、希結、覺囊都是佛教這棵大菩提樹上的大小枝丫。儘管它們各自花色不同,但它們同出於一條根,結同樣的果,這一點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說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泛稱八萬四千法。只要有利於眾生,能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好法。

      我們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為貪嗔所驅使,抬高一派,貶低一派。如有的人站在小乘立場上說大乘“屬後出,非佛說”;有的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彷彿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這種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個可怕的誹謗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將蕩然無存。對任何教派都隨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對此應持正確態度。

Picture
      第二個問題是信仰貴在專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皈依哪個教派是信仰環境和自己的機緣所決定的,有的人經過理論研究以後,也有改信他派的可能性。“信貴專一”就是說無論信仰哪一個教派都要專一,不應該像“乞丐的面袋”——各種成分混雜在一起。“專”才能“精”,做學問和學佛都是一樣的道理。做學問所謂“廣”,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識面較廣,但真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專長。有的人談起佛法來,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牽強附會,東拉西扯,似乎他們樣樣精通,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信無專信,學無專長,淺薄無知。當觸及關鍵問題時,他們採取的則是一種閃爍其辭詞的回避伎倆。有的人自吹自擂,說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的大法樣樣精通,但內行一目瞭然,他們甚麼也不懂,只是一個小小的“雜貨攤”,而不是學有專長的“專業公司”。

      不僅如此,信仰不專一還會遭到護法的懲罰。因為各教派的護法神都是以保護各教派的法脈和教徒的信仰、戒行為己任的。如果法脈混雜,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純,就會激怒護法,遭到可怕的報應。在藏傳佛教史上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絕不可等閒視之。

0 Comments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9/26/2015

0 Comments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法則一: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Picture
法則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

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Picture
法則三: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Picture
法則四:你約束別人,自己也會被約束

你越恨就越束縛,你越愛就越自由。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同時也被掌控;如果你綁住別人,別人也會綁住你。你想想看,當你控制別人,不准他們做這做那,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說的話去做呢?

你會怎麼樣?你就會不高興,對嗎?你的喜怒哀樂是由別人來決定,你認為他們是被你掌控的嗎?不,其實你才是被掌控的。以眼還眼,結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斷在記憶中反芻舊傷痛,你就是給了最初導致傷痛的人、事一再傷害你的力量。

那就是我為什麼說,當你怨恨別人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要怎樣徹底消滅敵人?把敵人變成你的朋友!你會發現,那些最難得到原諒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諒的人;最難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則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很欣賞,它就可以蛻變成愛。我們主要的人際關係,不斷地反映該學習的課題是什麼。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部屬、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這些人所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

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會一再地重複你所厭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霉的陰影”拿出來曬曬太陽。你不會因為別人說你想偷竊海洋館裡的一隻鯨鯊而冒火,因為那是你連想都不會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你太太說你旅遊出差是想藉機去“偷腥”,你可能就會辯駁,甚至發火。為什麼?

因為這種事有可能發生,或曾經甚至已經發生了。沒錯,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實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辯護和發火。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他們之所以會安排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去愛一個喜歡你的人,沒什麼了不起。
去愛一個愛你的人,你什麼分數也得不到。
去愛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你一定會在生命中學到一些東西。
去愛一個無緣無故責備你的人,你就學到了生命的藝術。
—— 印度大師古儒吉

愛是什麼?

愛就是欣賞你不喜歡和不愛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討厭或不愛的人事物,那是因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們才會一再出現,你必須學會生活的藝術——將它們蛻變成愛!

Picture
0 Comments

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

9/25/2015

0 Comments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很會嫌棄和抱怨的,都沒有多少福報。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夫妻之間,家庭之間互相嫌棄,家庭就很難興旺。公司企業,也是如此。

  傳喜法師講到他的恩師悟公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什麼都是寶,連地上的紙皮都撿起來利用。我們看起來時廢棄的,但是他卻能發現價值。老和尚的福報很大,雙耳垂肩。老和尚那個愛惜的心呢,福報才大了。

  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價值,人類也不會創造一個用來丟掉的東西。只是使用過了,人們覺得他失去價值了,就丟棄它。但他也曾經發揮過他的價值,哪怕是一次性筷子,垃圾袋等。它曾經有過他的價值。人不能因此而嫌棄。我們發現不了他的價值,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夠珍惜福報,不夠用心。而真的修行人,就會用心。


Picture
吳哥窟廣場旁 賣蓮藕小販
      人擁有哪一樣東西,都是福報感召。福報多大,就想用多少。福報不夠,想著開好車,開大公司也沒有用。有的人一輩子拼命,但是結果也沒有幾個錢。小財靠努力,大財靠福報。是沒有福報的緣故。目前我們穿的,用的,可能樸素一些,低廉一些,但那也是福報感召。說明這些低廉最適合目前的我們,應該歡喜接受。不要看到好的,就嫌棄差的。低廉的存在也有他的好處,起碼適合福報一般的人使用。就像衣服,如果衣服都是上千元,只有有錢人買的起,那沒錢人怎麼辦?所以低廉的衣服,就適合沒錢的人。起碼解決了他的保暖問題。

  要時刻告訴自己:目前的情況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但是不要嫌棄。努力做得最好,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嫌棄是一種看不起,不珍惜,餓鬼的心態。以嫌棄的心態,怎麼能感召到富貴的果報呢。如果衣服十元錢嫌棄,因為別人有穿100元的。但真的買了一百元的,也會嫌棄。嫌棄不是物質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Picture
柬浦寨的河上人家
      婚姻問題也是如此。夫妻之間一定不要嫌棄對方,你選中他,說明他是最適合你的。緣分是天注定,這個天,就是業力。對方如何,也是業力的感召,你嫌棄,只會讓婚姻更糟糕。那要怎麼辦,不要抱怨,這樣就好。然後好好改進。我們改變了,對方也跟著改。就像學佛一樣,從來都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要別人去做的。

  不嫌棄身邊的物,不嫌棄身邊的人。要珍惜,這樣福報才能增長。我們福報增長了,周圍的環境自然就會改變。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看佛陀的福報,都可以福澤佛弟子幾千年,我們的福報如果都沒有福澤到家庭,和身邊的人,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懺悔了,更沒有資格嫌棄和抱怨了。

Picture
吳哥窟廣場前 巧遇新人拍新婚照
0 Comments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多識仁波切

9/24/2015

0 Comments

 
宗喀巴大師,在得文殊菩薩加持而生起真正的中觀見以後,經多人勸請,根據《菩提道炬論》和阿底峽尊者的三傳弟子霞惹瓦的略注,再加以發揮和補充,遂成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這部偉大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著作的地點是惹震寺,時間為安居期中。

後來因廣論過繁,利根人研究起來固有堪能,但智慧稍差的人,就難免望洋興嘆,又經弟子們的勸請,於中摘要而成略論。因為宗喀巴大師深得這個統一的、次第的修行的體系和精要,並以發願文的方式作發願攝頌,盡攝本論要義。 
Picture
這樣,關於菩提道次第的著作,作者宗喀巴大師逐完成著名的廣、中、略三書。此外,作者對菩提道次第的精義,還在其他地方常以各種方式加以提示和攝集、或十頌八頌不等。

《菩提道次第廣論》由於有出離心、菩提心和中觀見的精要,由於有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嚴密組織、就有下面這些特點。

一、能夠把一切聖教都無餘地賅攝起來,並且都作為實際修行所必須。

二、這種總攝是以三種士夫為次第的,因此,雖然總攝一切佛法於一身,但是並沒有使人無從下手和不能完成整個修行過程的雜亂和不實際的缺點,而確實是切合“實修的次第”的。

三、作者在正論之前先對他這部著作所根據的《道炬論》加以說明和稱讚:說明《道炬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使學者因勝人而慕勝法;說明《道炬論》能攝盡一切聖教,使學者知勝法而起勝行;說明對於這樣地勝法應該怎樣地講說和聽聞的規矩,使法師和學者能共知行儀而都得實益。

四、本論的一切理論,並不是任何沒有真正瞭解佛法的人自作聰明地杜撰出來的而是上自佛陀、下至一切真正得佛心要的祖師們所遞相傳來的;本論述列的修行“教授”,也是古人實修實證的結果,從來源說,作者雖然是述古,但從實踐說,這些“教授”也是作者經過自身的實際修證的,並非徒托尋思所設構的。

五、本論的教授是用這樣地方法來組織的:先具體地說出教授的事實,接著對所說的事實用正確的理論來成立,最後援引聖所說教作證明。這就使得一切真正信仰佛法並有佛法知解的修學者不能不接受本論的教授,而這也就使得本論的教授不是可以隨意變動的。

0 Comments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甚麼不同? 多識仁波切

9/24/2015

0 Comments

 
(1)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2)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Picture
①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划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②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有差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後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宗認為: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為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③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甚麼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甚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