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安曲倉如何看待宇宙和生命問題-2

7/27/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下面和大家一起共賞一段 安曲仁波切的問答內容。

萬物是由微粒組成的。

假如宇宙毀滅時只剩下一種科學學科,人類下一代的生命用甚麼樣的一些詞語裡去探索?或是會如何解釋宇宙呢?我相信的是對粒子的絕對性探索式實驗。因為萬物是由粒子組成的。那些最微細的粒子永遠處於運動的狀態,當它們之間有點距離時有互相的引力,當它們合在一起時又有互相斥力。假如你能展開想象力去探索的話,也許就在一句話裡就能找到很多宇宙的奧秘!

問:佛陀說有百千萬億的宇宙世界,但科學家認可嗎?

答:科學家正在探索另外的星球上是否有水分,假如有水分的話相信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但不管如何,現在正在探索和尋找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因此現在正處於尋找外星生命世界是否存在的時候。

假如能肯定外星生命世界根本不存在,那麼就不會去探索和尋找。但現在正在尋找,這能足以說明仍不能確定其有無。再說很多科普讀物裡也常見關於外星生命世界的文章,因此科學家和西方社會很重視這一問題。假如要說外星生命世界不存在,那麼也要一個確鑿的證據和理由,但這個也沒有,所以他們的答案會是“我們還不知道”。


有些人提問“佛教在說這樣那樣的,科學家是否認可?”等等很快捷式的問題。當然我沒有不讓你提出此類問題的權利,但是我總覺得這樣也是否太過於簡單化?

百千萬億的世界裡除了唯一我們所熟知的地球外是否有外星生命世界仍在繼續探索的時候你們非要問“科學家是否認可?”,你不覺得有點像在法庭上向嫌犯責問的情形嗎?因此給你的答案也許只能是“你這麼著急幹嘛?”。遼闊的草原上唱著一首歌邊放牧的時候問“喂!科學家們,你們認可有百千萬億的外星生命世界嗎?趕緊回答!”這是否有點太搞笑了?

擁有豐富科學和哲學知識的古印度文化中曾出現許多持不同觀點的學派。其中數論派認為一種共性主宰理論作為宇宙和生命形成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永恆不變的一種共性。有部派的微粒學說中也同樣認為有一種獨立主宰的基本元素,就是微粒不能再分割的單元素,這是永恆不變且作為宇宙和生命形成的基本元素。同樣有梵天創造宇宙學說等。太過於現實主義的順世派認為宇宙萬物原本就如此客觀的存在,沒有誰創造也沒有其他因緣。如:太陽升起、水流往下、豌豆圓形、樹刺尖利、孔雀翅花等一切自然現象原本就無緣本然的形成,生命也是身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如同燃燈的同時散發出光一樣,一切萬物沒有因緣而自然原本的成形展現。

與這些觀點相反,佛教則認為,無論從何開始,萬物是相互依賴的某種因緣網絡中形成作為原理,宇宙演化的過程也相依相待學說作為依據來解說。這種相互依賴學說不光是宇宙,更是生命形成的解說依據。

根據佛教古典文獻,佛陀對宇宙從何而來等問題沒有直接給予答復。反而對提出這些問題者說,此類問題就像是一位中毒箭的傷人,不去給他救治,反而問他誰射的箭?是甚麼種族身份?怎麼稱呼?甚麼膚色?甚麼地方的?何謂省、市、縣?他用了甚麼材質的弓箭?鐵、銅、木?甚麼木材?柏、松、楊?取自哪裡?叢、林、園?等等問題也許不是至關重要。

佛陀之所以對此類問題不直接給予回答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但較普遍的說法是因為和解脫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沒有回答;另外龍樹菩薩的解釋是:佛陀之所以不給予回答是因為這些問題的提問本身基於事物現實真實存在的理論,若給予答復那麼就肯定了一種獨立主宰的事物,也會讓人心裡無意間肯定一種獨立實有的疑點。

傳統佛教教內,佛陀不給予答復的這些提問在數量有所不同之處,巴利文記載的提問只有10個,但繼承古印度文明的藏傳佛教裡有如下14種提問。

1、  我和宇宙是永恆的嗎?
2、  我和宇宙不是永恆的?
3、  我和宇宙永恆不永恆兩者都是?
4、  我和宇宙永恆不永恆兩者都不是?
5、  我和宇宙有個開始嗎?
6、  我和宇宙沒有個開始?
7、  我和宇宙有開始或無開始兩個都是?
8、  我和宇宙有開始或無開始兩個都不是?
9、  如來入涅槃後仍存在?
10、  如來入涅槃後不存在?
11、  如來入涅槃後存在不存在兩者都是?
12、  如來入涅槃後存在不存在兩者都不是?
13、  心和身為同體之物?
14、  心和身為異體之物?

雖然佛陀對這些玄學問題沒有直接給予答復的有一種傳統說法,但在古印度佛教哲學裡對我們生存的地球和宇宙等常見的問題上做過詳細研究,也有著很長的歷史。藏傳佛教便是繼承這古文明的繼承者。

在佛教裡談到宇宙如何形成的學說主要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啊毗達摩》學說,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家裡盛興的羅漢部佛教普遍公認的學說。當然這種學說也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藏傳佛教裡談論宇宙如何形成的《啊毗達摩》學說主要是世親菩薩的《俱舍論》;藏傳佛教裡的另外一種學說是,時輪密續裡的學說,是與實際修行相結合的密續金剛乘的主要幾種學說匯集而成的理論。

《啊毗達摩》學派的宇宙學裡解釋:地球是平整的,而且其周圍有太陽和月亮圍繞著。根據其學說宇宙中心點須彌山王的四周有四個大部洲,其南部是我們的地球。每一大部洲有兩個小洲,由大海相間隔。這就是一個宇宙,由氣流或四大元素中的風元素懸浮在空中。

世親菩薩詳細的解釋了太陽和月亮、星辰的體積和距離、軌道等,但這與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結果完全相違。如果要堅持與實際相違的學說,那麼這只能讓自己的學術價值降低,更是一種錯誤的選擇。這種根本性的原則在藏傳佛教裡也同樣會遭遇否定。因此《啊毗達摩》學派的宇宙學無法直接的理解。世親菩薩本人也其學說持甚麼樣的態度仍是一個疑點。

上世紀三十年代印度各地旅行的藏人學者更敦群培提出,地球作為南部的《啊毗達摩》學說是古印度將印度作為中心點的地理學的解釋。其餘三大部洲也與當時印度其他地方的地名和地理學十分相似等闡述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新的看法。這種新的看法實際上是否可靠的訊息也是個疑點。

無論是《啊毗達摩》和《時輪密續》學派,宇宙整體將認為是無邊際的數量。因此將引用“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一百個億宇宙)等詞語來形容。兩派都認為有如此大的數字等量的宇宙,而且比這個還要多,多得不可勝數。因此整體的宇宙是無量無邊的,但個體的宇宙是有其誕生和演化及走向滅亡的過程。

一個宇宙演化過程是要從沒有形成前的空間、之後的形成、繼續演化過程、最後走向滅亡等四個必定性的階段上去認識。這些階段性的過程也要經過非常漫長的二十個劫,在形成的二十個劫的最後一劫里才開始出現生命,之後是演化過程。最後除了地元素之外,四大元素其中水、火、風等一個將成為一個宇宙走向滅亡的因素。這也將成為下一個宇宙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藏傳佛教宇宙學裡宇宙的數量如同恆河沙,不僅如此,比這個還要多,而且整體的宇宙是一直處於誕生或演化或走向滅亡等運動狀態。根據這個學說,整體的宇宙是沒有起源的。

    接下來給現代宇宙學提出幾個問題,

1、 只有一個大爆炸還是幾個?
2、 宇宙只有一個還是幾個?或是更多?
3、 我們的宇宙是正處於膨脹的階段?或膨脹速度正在減速並停止而開始收縮最後壓縮到一小團中?
4、 假設是這樣,那麼宇宙一直都是重復著一個過程?而我們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個?

這些問題是現代宇宙學正在激烈辯論的課題。根據藏傳佛教的宇宙學,還可以加幾個問題。

1、 即使大爆炸作為宇宙的起點,那麼這是整體宇宙的起點還是一個個體宇宙的起點?
2、 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是佛教所說的一切法或萬物的起點?也許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因此對於藏傳佛教而言,要承認一個獨立的起點是很複雜的問題。假設有這麼一個獨立的起點,那麼,根據邏輯學理論只有兩種選擇。一是,超越時空限制、因果法則的一種超級意識的設計而創造;另一個是,沒有任何因緣偶然性的出現。

0 Comments

安曲倉如何看待宇宙和生命問題 -1

7/27/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剛剛看見法鼓山創始人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裡對“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這一問題的解答。

曾在學院的時候也見過這位法師的很多著作。如同印順導師一樣,聖嚴法師對佛教的歷史和演變歷程有其獨特的解釋,當然從某種程度上有其獨到理論來證實某一種問題。


在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這一問題解答也不外乎其獨特的思考方式,但也未必是正確的。

法師的這段解釋是根據《俱舍論》的內容。在我們的習慣中,當我們去尋找一個起點時往往力求一個最初的起點,這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不相信無緣而來的某種東西的存在,也就是不肯在心裡無原因地接受一種東西的存在,因此隨著心裡對其問題的模糊感,愈發探根究底的心思。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遠沒停止過,包括佛教徒在內的。當然佛教也沒有詳細的描述宇宙的起源和其演變歷史。但是佛教卻給探索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線索,那就是無邊無際的宇宙和緣起性空的道理。

      根據俱舍論的微塵觀,物質當分析至最後的時候需要肯定一個永不變化的恆古微塵,這就是物質的起點。同樣,時間和心意識也一樣。到了唯識宗就要說業感緣起。法師的答案主要是根據《俱舍論》和《唯識宗》的見解,這也現代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

      假如一切由業所感,那麼眾生才是宇宙生命的創造者,因為業是眾生所造的。這是不是佛教一邊不同意西方的創世說法的同時也在說另一種創世理論呢?這一問題在藏傳的《心智學》裡分析的很透徹。當我們很詳細的去分析的時候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解答,甚至對所得到的答案很不甘心信服。因為根據業感緣起的說法,有世界是因為共業所感,但是無法否定各業所感的現實,比如:兩個人同時看見一個足球,那麼這是共業所感還是個人的業所感得的?可能有稍稍對佛教基本知識認識的人會想起引業和滿業。



      的確某種程度上對某種東西的感知可以說是引業所感得的,認識的差別是滿業所感。這也就是業呈現的結果。這個引業和滿業只有個人所造,也是只有個人所感得,無法分擔分享,別人也無法享用和接受,是純粹的各得其所。既然這樣,那麼這個足球到底是誰的業所感得的?假如答案是共業所感,那麼我的手呢?你也能看見,能摸著,完全是我們共同能看見的,所以也是共業所感嗎?等等,有很多分析的空間,也有很多仍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通常看見一棟樓時會說我看見這棟樓了,可是實際上我們的視線裡根本沒有顯現一個完整的樓,也無法顯現,那麼為甚麼還說看見這棟樓呢?或是我們視線範圍內的這棟樓的那一面就是這棟樓?或是因為這棟樓的存在跟我們業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感知裡面就會有完整的一棟樓?等等。

      到了中觀,假如是因為由我才有了他(它),那麼在《中論》裡所講的“非自非他所生”的觀點不與相符,這是中觀的思想。因此在中觀的思想裡,也許三千大千世界等概念並不會很重要,更重要的可能是0+1=1、1+1=0、1+2=2(數字來比喻相對觀)等等內容。



      當我們去分析中觀學裡面的各種思考點時可能會意外地發現另一種解釋宇宙起源的理論。只是我們不甘埋頭苦尋佛理罷了,為此佛陀也很感慨地說“深寂離戲光明非造作,如甘露妙法我當得,給誰宣說非能解,因此不說藏與林”。

      到底佛教徒關於“宇宙和生命從哪裡來”這一問題持甚麼樣的態度和看法?面對新興科技的發展,佛教的觀點是否有所動搖或要改變某些基本立場?在某些人的觀念裡宗教和科學是完全兩回事,甚至會覺得宗教和科學是相對立的。但是佛教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探索和尋找一些新的領域的實際性問題表現出非常踴躍和開放的態度。即使要廢除一些不涉及根本原則的問題,也願意接受實際情況。這一點某些宗教是完全做不到的。當然也包括佛教的某些派系和人員。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7/26/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7月26日、星期日、藏曆木羊年6月10日,日子中、不宜策劃會商 འབྱུང་འཕྲོད་མེ་རླུང~མེ་གཉིས།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སྤྱིའི་མདུན་གྲོས་འཛེམ།





0 Comments

佛說玉耶女經

7/25/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陀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時隔2500年的今天,我們重讀佛說《玉耶女經》仍倍感親切,如浴甘露,醍醐灌頂。
      佛陀以其無上智慧對女性及為人妻的女性問題做出了精細剖析和精辟分類,其核心思想對於當今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矛盾的化解仍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深深讚嘆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為度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為筏喻,意在彼岸。

《 佛說玉耶女經 》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孤獨。為子取婦。得豪貴長者家女。端正無雙。憍豪驁慢。不以婦禮承事姑嫜夫主。給孤獨家議曰。其婦憍慢。當以何法而教訓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無訓教。其罪日增長者。唯佛大聖善能教訓。辦供設齋食。明日請佛。佛即受請。明日佛來將諸徒眾。給孤獨家盡出禮佛。玉耶不出。佛即放大光明紫磨金色。照玉耶室內。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玉耶見佛光明相貌。即大驚怖。生畏懼心便出禮佛。佛告玉耶。女人之法。不當以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愛敬。是為端正。不得以倚面貌端正憍慢自恣。後生卑賤為人走使。

佛告玉耶。女人之法。有三鄣十惡。不自覺知。玉耶白佛。何等三鄣十惡。佛告玉耶。一者小時父母所鄣。二者出嫁夫主所鄣。三者老時兒子所鄣。是為三鄣。

何等十惡。一者生時父母不喜。二者養育無味。三者常憂嫁娶失禮。四者處處畏人。五者與父母別離。六者倚他門戶。七者懷妊甚難。八者產生時難。九者常畏夫主。十者恒不得自在。是為十惡。

玉耶聞佛說三鄣十惡。身心戰悚白佛言。唯願世尊。教我作婦之法。

佛告玉耶。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何謂為五。一如母婦。二如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最為夫婦之道。

佛告玉耶。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三惡。玉耶白佛。何等五善三惡。

佛告玉耶言。

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進姑嫜夫主。
二者看視家物。莫令漏失。
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瞋。
四者矜莊誡慎。恒恐不及。
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是為五善

何者三惡。

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訶瞋反見嫌罵。
二者好食自噉。惡食便與姑嫜夫主。姦色欺詐妖邪萬端。
三者不念生活。遊冶世間。道他好醜求人長短。鬥亂口舌。親族憎嫉。為人所賤。是為三惡。

玉耶聞佛說五善三惡。信敬歡喜心生慚愧。白佛言。弟子愚癡。未見佛時。未聞法時。施自咎無量。及諸障礙不自覺知。今復聞說。開悟意解。乃知先來所行為非。自今已去。改往修來順尊所說。不復敢違。唯願聖尊。慈愍救濟聽我懺悔。得除咎。受我五戒得為弟子。佛言。善哉玉耶。聽汝懺悔。莫復更作。垂賜戒法敬奉修行。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玉耶言。唯然世尊。願樂受持。

佛告玉耶。持一戒者。身手不殺恩及群生。
持二戒者。清淨仁讓不盜。減己濟眾。
持三戒者。貞潔不婬行無沾污。
持四戒者。不得妄語乃至戲笑。

持五戒者。遠酒不飲不犯眾惡。護持禁戒。如救頭然。自觀身形不得久住。危命如電速。如風過庭。少壯必衰。莫恃姿容。當勤精進棄捨世榮。如菩薩法。汝今修行。可得至佛。佛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聽。吾今得佛。稱善所致大乘教。無男無女。樂聞法者。隨願所得。

玉耶白佛言。世尊。其善婦者。當得何榮。其惡婦者。當得何咎。佛告玉耶。其善婦者。現世榮譽親族敬念。受福生天。天上壽盡還生世間。王侯子孫在所生處。一切尊敬。其惡婦者。是人憎嫉無不厭患。欲令早死。命終當墮地獄畜生奴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玉耶聞說善惡婦法。心生畏懼。懇側修行即得道跡。彫刻錦繡作珠寶帳。懸繒幡蓋燒眾名香。遶塔歌唄聲徹十方。見者隨喜稽首廟堂。

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佛言。此經名教化女人。名玉耶經。若女人得聞此經。受持讀誦如法修行。捨是女身不得更受。說是經時。大眾歡喜。作禮奉行。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7/25/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7月25日、星期六、藏曆木羊年6月9日,日子中、忌:超荐法事 འབྱུང་འཕྲོད་ས་རླུང་།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ཤིད་སྟོན་མི་བྱ།
0 Comments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7/24/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 核能、鐳射、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瞭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 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 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裡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它為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複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為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

  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為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為實體。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品質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

  牛頓之所以把品質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品質始終如一。品質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品質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品質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品質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品質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品質。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品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品質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品質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品質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品質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品質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

  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夸克構成的。

  為了尋找夸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

  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夸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

  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它粒子。

  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

  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即壽命大致是10-28秒。

  為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麼是“弦論”呢?

  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徵。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

  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

  (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品質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

  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有人會說,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闢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準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單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

  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

  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聯式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詞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

  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它條作,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

  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

  “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棵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裡,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棵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裡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裡,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

  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

  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以上這些關於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係”者,“緣”也,“關係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

  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為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麼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藏”)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

  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產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藏)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如經文所說:“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

  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

  (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裡,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正是弦與音樂的關係。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係。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裡充滿了敬畏和震撼。

  讀到這裡,你可能感到:“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7/24/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藏曆木羊年6月8日,日子差、不宜送葬 འབྱུང་འཕྲོད་ས་རླུང་།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ནུབ། དུར་ལས་སྤང་།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7/23/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7月23日、星期四、藏曆木羊年6月7日,日子中、忌:婚嫁、掛經幡 ‪#‎大暑‬#འབྱུང་འཕྲོད་རླུང་གཉིས།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གཉེན་སྟོན་སྤང་། བ་དན། ‪#‎ཚ‬་བ་ཆེ#
0 Comments

世間的快樂

7/22/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快樂幸福,所謂的快樂就像酒醉了一樣,就像吸毒一樣,是一種暫時的“快樂”,實際上這是一種最愚蠢的快樂,過了之後,還是痛苦。

     所以,沒有一件真正的本質上的永恆的快樂(有經驗的人仔仔細細把自已一生所走過的路回憶一下,看能不能找出真正的快樂)。  
      
      富人可以變窮,窮人也可以變富,勝了會敗,敗了會勝,強壯的人可以變老,變得虛弱……知道了心常不足的危害,就不能穩坐火宅,應該心向解脫,奮鬥不息。~多識仁波切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7/22/2015

0 Comments

 
今天是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藏曆木羊年6月6日,日子中、不宜破土動工 འབྱུང་འཕྲོད་ཆུ་རླུང་།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མཁར་ལས་སྤང་།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